《刑法学》案例分析

《刑法学》案例分析

ID:41250567

大小:4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0

《刑法学》案例分析_第1页
《刑法学》案例分析_第2页
《刑法学》案例分析_第3页
《刑法学》案例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刑法学》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刑法(1)案例分析1.被告人哈吉·奥格雷,男,33岁,某外国民航飞机副驾驶员。被告人奥格雷与机组人员一道执行该国境内航班飞行任务。被告人在飞机航行至东经118°06′00″、北纬52°40′00″上空时,用事先准备好的折叠刀威逼机长,迫使机长改变航向,飞机飞入我国领空,并降落在我国黑龙江省甘阳南县上吉岗乡农田里。请分析:对奥格雷的劫机行为能否适用我国刑法予以处理?为什么?答:适用。虽然本案被告为外国人,且犯罪行为发生在他国航空器内,但根据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

2、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因此根据普遍管辖权原则,本案被告劫机行为受我国刑法管辖。2.被告人陈×文,男,20岁,书店职工。被告人金×七,男,20岁,书店职工。一天傍晚,陈×文、金×七结识了本镇的未婚女青年罗×、方××后,一同打羽毛球至晚九点,临走前互相约定次日晚上一同到人民银行活动室去玩。第二天,陈、金、方、罗如约而至,方××还带一位女青年李××,因活动室不开放,一行人即到方××家中闲聊。其间,陈、金、二人分别向罗、方二人提出建立恋爱关系,罗、方均表

3、同意。玩到深夜,陈、金要求在方家留宿。方、罗未拒绝,于是陈×文与罗××、李××同睡在床上,金×七与方××同睡在沙发上。陈与罗、金与方分别互相拥抱接吻,但未发生性行为。第二天凌晨5时许各自离去。相隔几天,陈×文、金×七又相约先后两次到方家,分别与罗××、方××同宿,互相拥抱接吻抚摸,也未发生性行为。请分析:被告人陈×文、金×七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答:属于违反道德伦理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因为两被告的行为没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没有刑事违法性,更无所谓应受刑罚惩罚性,不符合犯罪的特征

4、要求,所以不构成犯罪。3.被告人王××,男,20岁,农民。被告人王××与被害人陈××(13岁)系邻居,平素关系甚好。一日,王××与其弟去河边洗澡,陈××也随同前往。在洗澡时陈××要求王××带他到深水处玩玩。王××虽然觉得自己游泳技术并不熟练,但自信能满足陈××的要求,当即表示同意,并果真将陈××带游到离河岸七米多远处,陈××游泳,王××返回岸边自行洗澡。不久,王××感到身体累,便自行上岸,但并没有去将陈××带回。陈××在深水中体力消耗较大,又无人帮助,挣扎了一会儿,溺水死亡。请分析:王××的行为与陈

5、××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王××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答:1、王某带来成年人陈某去游泳而未尽到保护作用,使其溺死,王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2、王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因为王某带陈某去游泳,应当能预见可能发生使不会游泳的陈某溺死的危害结果,但其疏忽大意,自行上岸,未将陈某带出,使陈某在游泳中消耗体力较大而溺水死亡,故王某构成犯罪。3、王某带年幼的陈某到深水处玩,应履行好特别义务,即保护好陈某,保证其安全,但王某疏忽大意,自行上岸,致使陈某在深水中体力消耗太大而溺水死亡,王某疏忽

6、大意的过失,构成了不作为犯罪,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4.被告人李某,男,45岁,农民。被告人李某见一群农民在他家自留山坡上挖树蔸作柴烧,很是生气,遂对其子说:“咱俩从山后面爬上去,往山下滚石头,砸死他几个,看他们以后谁还敢来挖。”父子俩悄悄爬到山顶,一齐沿着挖树蔸人左侧约5米远的山沟,连续不断地往下滚石头,挖树蔸人纷纷躲避。其中一块石头在往下滚的途中撞着沟边的一块巨石而横飞向挖树蔸的农民,将其中一人击倒,滚落山脚死亡。请分析: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答: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直接故意。根据

7、刑法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本案李某对其子说的话已经清楚地表明了他主观上存在砸死人的结果发生,并且事实上砸死人了。所以李某主观上存在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5.案情:李某,男,45岁,农民。李某小,男,15岁,李某之子。某日,李某见一群农民在他家自留山坡上挖树蔸作柴烧,很是生气,遂对其子说:“4咱俩从山后面爬上去,往山下滚石头,砸死他几个,看他们以后谁还敢来挖。”父子俩悄悄爬到山顶,一齐沿着挖树蔸人左侧约5米远的山沟,连续

8、不断地往下滚石头,挖树蔸人纷纷躲避。李某小见状有些害怕,说“别砸了,真要砸着了就麻烦了。”李某说“不怕,远着呢。”就在这时,一块石头在往下滚的途中撞着沟边的一块巨石而横飞向挖树蔸的农民,将其中一人击倒,滚落山脚死亡。请分析: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应当如何认定?为什么?答:(1)构成犯罪。构成犯罪的原因结合犯罪的概念回答。   (2)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前面虽然李某说要砸死他们,但是我们注意后面他又告诉儿子说:“不怕,远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