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景导入的案例与认识

关于情景导入的案例与认识

ID:41251880

大小:12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20

关于情景导入的案例与认识_第1页
关于情景导入的案例与认识_第2页
关于情景导入的案例与认识_第3页
关于情景导入的案例与认识_第4页
关于情景导入的案例与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情景导入的案例与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情景导入的案例与认识作者:来自《数学通报》2009.4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罗增儒  录入时间:2009-7-28  阅读次数:752 现实生活里既有数学的原型、又有数学的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现实情境,一方面体现了生活的教育意义,另方面又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使生活世界、数学世界、教学世界得以融通,确实能从诸多方面提供教学发展的机会。比如,情景导人让学生有机会本质感悟数学:看到数学起源于现实,看到数学应用于生活,感知数学是对现实世界进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的抽象化、形式化刻画。进而,能从观念层面认识到,数学里有聪明的符号

2、但别以为数学只是聪明人的符号游戏,数学里有智力的想象但别以为数学只是想象者的智力玩具,数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又如,创设情境的学习方式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发展学生的“数学现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严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等),既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又有利于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发现的拟真过程,经历:“数学化”,学会“数学地思维”。此外,创设数学情境可以弥补直接传授结论的局限,为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提供自然的通道,为数学的呈现方式转变为数学的生成方式提供具体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会成

3、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值得重视的是,理论上的好处与实践中的落实有一段很长的距离,现实原型与数学模式之间也有许多关系需要明确。我们想通过案例来作具体的说明。1关于情景的案例1.1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是否组成角案例1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角的度量”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断。教师首先出示了时钟、棱锥、树叶等几幅图片。教师:请同学们找出以上图片所含的角。学生: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树叶上交错的叶脉等都是角。教师: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否根据这些特征给角下一个定义?学生: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教师:由线段OA,OB

4、组成的图形是角吗?学生:不是角。教师:回答正确。因为OA,OB是线段而不是射线,所以由线段OA,OB组成的图形不是角。学生:老师,如果根据角的定义,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树叶上交错的叶脉那也不是角了?教师无言以对。(参见文[1])在另一个场合,我们还见到有的学生以为,他所拿的小三角板60°比老师所拿的大三角板60°小一些。1.2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是平移吗案例2下面是“生活中的平移”公开课的教学片断。(2007年10月20日)(1)教师用投影片出示生活中平移的例子:游乐场的滑梯,天空中的飞机,大海里的轮船,行走的玩具狗等。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几

5、何图形,运动方向,移动距离,去思考以上几种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2)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说出平移的定义。接下来,教师用更加规范的语言描述平移: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作平移。(3)接下来教师请同学们再来看两个生活中平移的例子:传送带上的电视机,手扶电梯上的人,由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特点得出平移的特征: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4)教师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平移的现象。同学们顺利举出很多例子。突然,出现一个争论:一个男学生说,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是平移。一个女学生不同意,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不

6、是平移。教师问:为什么不是平移?女学生答,因为汽车跑起来方向不固定,还会拐弯。教师说,对,平移的物体要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现在汽车的方向不固定,所以不是平移。(5)课后议论:飞机在空中飞行、轮船在水面行使,也会拐弯,还有颠簸,为什么飞机、轮船是平移,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不是平移?1.3什么是直线案例3在“线段、射线、直线”的公开课上(听课教师数百人),执教老师希望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并结合实际“理解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006年10月23日)(1)部分教学片断片断1让学生直观感受直线。回忆小学时的相关概念,出示了

7、一组图片,如图1的做广播操队列:(还有玉米地,高速路,铁轨)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直线。片断2让学生进行“队列活动”(站起来),体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活动1:教师让一个学生(甲)先站起来,然后请同学们自己确定,凡是能与甲同学共线的就站起来。一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站起来,不一会四面八方有人站起来,最后全班学生都站起来。教师总结:过一点的直线是不唯一的,所以每个同学都可以与甲同学共线。(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活动2:教师让两个学生先站起来,然后请同学们自己确定,凡是能与这两个同学共线的就站起来。学生很快作出反应,站起来了一斜排同学。教师总结:两点

8、确定一条直线,所以有且只有一斜排学生与这两个同学共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