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操作细则

浙江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操作细则

ID:41279005

大小:291.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8-21

浙江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操作细则_第1页
浙江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操作细则_第2页
浙江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操作细则_第3页
浙江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操作细则_第4页
浙江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操作细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操作细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浙江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操作细则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Ο一六年五月22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技术标准3第三章调查工作6第四章内业工作14第五章质量管理18附表232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绿色文化,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为保护好现存古树名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以及《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第二批试点的通知》(全绿办〔2016〕3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和国家林业局机关司局业务

2、委托合同,我省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列为2016年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第二批试点省。省绿湿委和省林业厅决定组织开展全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为切实搞好普查工作,根据《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试行)》,结合浙江省实际,特修订本细则。第二条古树名木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我省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单株古树名木树种、树龄、保护级别、生长地点、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养护管理等数据和照片资料,掌握了解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价值,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制订古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划设

3、计及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第三条古树名木普查的对象是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普查的范围是全省行政界线范围内的所有区域。第四条古树名木普查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普查结束后建立古树名木档案。各普查单位通过全国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将资源普查结果上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第五条古树名木普查的具体任务是:全面系统地查清全省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情况;建档立案,形成完整的

4、文字、影像、电子资源档案;建立全省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定期报告。第六条古树名木普查采用实地调查、逐株检尺的方法进行调查;普查的具体技术质量要求是:22一、树种鉴定正确率90%以上;二、各项调查因子正确率90%以上;三、株数漏登率小于10%。第七条提交成果数量及发送单位如下表所示:古树名木普查成果上交清单序号成果名称合计省普查办公室市普查办公室1500年以上古树名木每木调查表(表1)112500年以上古树群调查表(表3)113500年

5、以上古树名木照片集114500年以上古树群照片集115古树名木每木、古树群调查表(表1、表3)2116古树名木、古树群照片集2117古树名木树种鉴定表(表2)2118古树名木清单(表4)2119古树名木分类株数统计表(表5)21110古树名木名录(表6)21111古树名木分树种株数统计表(表7)21112古树名木数据库文件21113县(市、区)古树名木普查报告105514县(市、区)古树名木普查质量检查报告105515市古树名木普查报告*5516市古树名木普查质量核查报告*55*者由市古树名木普查办公室负责完成与提交22第二章

6、技术标准第八条古树名木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1.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2.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名木不受年龄限制。3.古树群10株以上成片生长的大面积古树。4.古树名木鉴定参见《古树名木鉴定标准(试行)》。第九条树龄分真实年龄和估测年龄。1.真实年龄指依据文献、史料及有据的传说确定的年龄。2.估测年龄指调查人员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制定的参照数据类推估计的年龄。第十条古树分为

7、一、二、三级。1.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2.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的古树。3.三级古树树龄100~299年的古树。名木不分级。第十一条立地因素一、坡向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坡向九个坡向。1.东坡方位角68°~112°。2.西坡方位角248°~292°。3.南坡方位角158°~202°。4.北坡方位角338°~22°。5.东南坡方位角113°~157°。6.东北坡方位角 23°~67°。7.西南坡方位角203°~247°。8.西北坡方位角293°~337°。9.无坡向坡度<5°的地段。22二

8、、坡位分为脊部、上部、中部、下部、山谷、平地6个坡位。1.脊部山脉的分水线及其两侧各下降垂直高度15米的范围。2.上部从脊部以下至山谷范围内的山坡三等分后的最上等分部位。3.中部三等分的中坡位。4.下部三等分的下坡位。5.山谷汇水线两侧的谷地。6.平地位于平原和台地土地的坡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