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严羽_沧浪诗话_的_兴趣_

试论严羽_沧浪诗话_的_兴趣_

ID:4128966

大小:108.9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29

试论严羽_沧浪诗话_的_兴趣__第1页
试论严羽_沧浪诗话_的_兴趣__第2页
试论严羽_沧浪诗话_的_兴趣__第3页
试论严羽_沧浪诗话_的_兴趣__第4页
资源描述:

《试论严羽_沧浪诗话_的_兴趣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7卷第1期浙江万里学院学报Vol.17No.12004年2月JournalofZhejiangWanliUniversityFeb.2004试论严羽《沧浪诗话》的“兴趣”孙敏明(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要:文章从三方面:“兴趣”的含义,“妙悟”作为达到兴趣的途径,“入神”作为兴趣的最高境界,力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兴趣”问题作一次较为全面的阐释。关键词:兴趣;妙悟;入神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50(2004)01-0017-04收稿日期:2003-10-30作者简介:孙敏明,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

2、生。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较为突出在这里,严羽重申魏晋六朝所谓“诗者,吟的一部。论诗宗盛唐,主妙语,讲兴趣,成为中咏情性也”的观念,在对诗艺的具体评价上有国美学神韵意味学说中的重要一环。它对前面刘“破”有“立”。从“破”的角度说严羽不满意勰的“隐秀”说、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近代诸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韵味说”有所承继,于后又有王士祯的“神韵论为诗”的倾向,因为以“文字、才学、议论”论”呼应。本文主要围绕《沧浪诗话》中的“兴为诗,其根本的局限是“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趣”,从三方面:“兴趣”的含义,“妙悟”作焉”也就是没有“兴趣”。从“立”的角度

3、说,为达到兴趣的途径和兴趣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入严羽宗盛唐,因为盛唐诸人“惟在兴趣”。而所①神”,作一回阐释。谓“兴趣”则是指“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一、“兴趣”的涵义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兴趣”一词见《诗辨》:这样看来,严羽所谓“兴趣”,其实就是魏晋六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朝以来审美艺术中说的“神韵”、“气韵”或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韵味”。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魏晋六朝以来审美艺术中说的“神韵”、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气韵”

4、或“韵味”是从评品人物开始的。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全宋文》卷一Ï顺帝《诏谥王敬弘》:“神韵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冲简,识宇标峻”;《世说新语·任诞》:“阮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金楼子·后妃》记②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宣修容相静惠王云:“行步向前,气韵殊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谢赫《古画品录》推之以评人物画,提出六法的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钱钟书先生以为用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生动

5、”释“气韵”,“即图中人物栩栩如活之[1](1354)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状”,如“传神阿堵”、“颊添三毛”就是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传神之例。既而再扩大开去,用以品山水画,评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诗文。品画品诗虽有先后,但钱先生以为两者18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2月“同出一源”,“诗文评所谓‘神韵说’非仅依不关理的“别趣”,另一方面又说:“然非多读傍绘画之品目而立文章之品目,实亦迳视诗文若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活泼剌之人。”原因在于钱先生指出:“盖吾人落言筌者,上也。”这是说诗歌的兴趣不是不要观

6、物,有二结习:一、以无生者作有生看;二、理,而是说理要说得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诗以非人作人看。鉴画衡文,道一以贯。图画得具评》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1](1358)筋骨气韵,诗文何独不可。”确实如此,六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在其朝诗文评论家谈神韵者诸多,典型者如刘勰、钟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嵘。《文心雕龙·隐秀》论《隐秀》说:“隐之宋人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结果虽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钟嵘尚理而诗之意味兴趣索然,而唐人能寓理于意味《诗品序》释“兴”,以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趣之中,达到“说理”而“不涉理

7、路”,或者兴也。”这些说法,究其实际,都与神韵意味有可说唐人好诗“说理”而有“理趣”。郭绍虞先关。唐宋以来,以神韵论诗论画也也不乏其例。生把这看作“理语”与“理趣”的区别,以为就皎然《诗式》论“诗道之极”,有“两重意已是后人所谓“理语不必入诗中,诗境不可出理上,皆文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以外”。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理之于为“辨于味始可言诗”,而有诗味的诗应当是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味在酸咸之外”;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说:现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强“语贵含蓄,句中有余味,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