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1)引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1)引言

ID:41333758

大小:820.00 KB

页数:58页

时间:2019-08-22

中国现当代文学(1)引言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1)引言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1)引言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1)引言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1)引言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1)引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现当代文学(1)文学院顾晓红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基本知识方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和基本的历史经验。作品阅读:要求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有所了解。分析能力: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各种历史现象的分析,提高正确地观察和评价其中一些突出的文学现象的能力;通过对主要作家作品的讲解,提高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2、学习方法:文史结合,以文带史。文即作家作品,占总内容的三分之二;史即文学发展史,占总内容的三分之一。平时要多读、多思、多记笔记。有计划地阅读开出的必读书目。二、中国现代文学

2、的历史分期黄修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后-1920年定为新文学的发生期;1921年-1927年为发展的第一时期;1928年-1937年为发展的第二时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发展的第三时期。钱理群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就大致采用了黄修已的这种分法。现代文学史概念的变化:8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不满以往文学史以社会政治的阶段性划分为依据,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百年中国文学”、等新的文学史概念,打通现代、当代文学的界限。现在一般的划分方法:(1)戊戌政变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二十年: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新文学的酝酿期、准备期;(2)“五四”新文

3、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其中三十年文学的发展,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上篇”;(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今;这一大段的文学则可以看作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下篇”。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人的发现与文学史的构成1.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2.中国现代文学的意识形态特征从时间来看,“现代”是相对于20世纪以前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而言的;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和逻辑基点是“人的发现”与人的意识。

4、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曾经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人的观念”,“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周扬在《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中认为,新文学的“新精神、新内容”就是“人的自觉的思想,在文学上就是‘人的文学’,这是民主革命精神在文学中的爆发”。人的发现及人的意识的普遍化,正是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分道扬镳的标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性质的重要内容。茅盾在描述新文学运动时也如是说:“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即个人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当时的文艺批评和创作都是有意识的或下意识的向着这个目标。”二、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1.外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5、使中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内因:清朝末年,统治者极端腐败,国力衰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危机四伏。知识分子当中一些有识之士强烈地感到这种民族危机,出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产生了变革的要求,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尝试。梁启超提出了“新民说”。企图从文学入手,以文学作为“开通民智”的工具。所谓“新民”,就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和造就一代新人,以从个人和国民的维新,致达民族和国家的维新。“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

6、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3.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1)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有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辛亥革命后《临时约法》,“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2)出版事业的发展:现代出版业的大众性与平民化。(P8)(3)1905年废科举,一批知识分子从官场转入自由撰稿人的行列,创作队伍的形成,梁启超思路开阔、涉猎广泛,其思想理论几乎涉及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文学的各主要领域或方面,并对当时和而后一段时期的思想文化界、知识分子,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启示作用。因此,人称梁启超为近代中国的“精神之父”;有人甚至还说:“近五十年间,中国每一知

7、识分子都受过梁启超的影响,此语绝无例外。”(p9)三、文学观念变革1.诗界革命:(1)梁启超1899年12月25日,由日本赴美国檀香山,写下了《夏威夷游记》,其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P10)(2)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3)真正以诗人面目倡导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晚清政治活动家、外交家,诗人。他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为代表的诗句,大胆地把口语中的词汇和现代科学知识的词汇写入诗中,用传统格律诗的形式吟咏新的事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