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new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new

ID:41367365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23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new_第1页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new_第2页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new_第3页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new_第4页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new_第5页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湘潭市雨湖区广场学校课题组周映峰执笔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1、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灵魂,以智力为资本,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新型经济。经济靠科技,科技靠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的培养要靠创新教育。21世纪国际竞争更加紧迫、日趋激烈,其竞争的焦点主要在于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这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为此,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浓厚创新意识和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面向21世纪所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国家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本国的教育战略计划,美国早在1954

2、年就成立了“创造教育基金会”,日本政府在1982年通过国会会议决定:开发日本人创造力,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支柱。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其深远意义。2、世界科技日新日益,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而且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整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将信息技术应用到

3、教育教学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识工具,而且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所以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的方法和规律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3、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小学课程自然成为能达到目标的好阵地,这是小学课程的优势。我校在创新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广泛

4、应用到各种教学中,校园网络已初步形成,2000年已通过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验收,“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的实验在我校开展已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1、实验假设在小学科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为学生创设优化的学习情境,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坚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认知工具,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独特而持久的创新精神和新颖流畅、富于变通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信息素养同时获

5、得提高。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2、理论依据(1)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是让学生有批判地继承。传授知识只是发展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知识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是发现真理、获得结论的曲折、生动的历史过程,是真理与认识谬误的矛盾运动过程。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揭露矛盾、展示认识的相对性,使学生用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现有的一切。(2)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人们通过个人的经历和内部知识结构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

6、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构建主义学习论提倡创设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环境,强调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问题解决。“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因为学习者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够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人本主义学习基础观点是:学习

7、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的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手段,提供一种可促进学习的氛围。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发现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对外部刺激进行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而不是现成知识。三、实验变量1、自变量及模式操作教师在小学各科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现代育人环境,使学生自主去获得知识和发展技能,是本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的基本操作模式如下图:创设情境确立目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调学生知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