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课件3-6_阅读地质图

自学课件3-6_阅读地质图

ID:41380650

大小:895.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8-23

自学课件3-6_阅读地质图_第1页
自学课件3-6_阅读地质图_第2页
自学课件3-6_阅读地质图_第3页
自学课件3-6_阅读地质图_第4页
自学课件3-6_阅读地质图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学课件3-6_阅读地质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节阅读地质图一、地质图基本知识◆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比例尺的分类与大小◆比例尺精度◆比例尺选用地形图的比例尺1.比例尺的定义M=称为比例尺分母—Dd比例尺=——————=—=——=—图上长度d11实地水平距离DD/dM数字比例尺:1500,11000,15000,······2.比例尺的表示形式5.地形图比例尺的选用(一)地物符号(二)地貌符号《地形图图式》是由国家测绘局统一制定的地物、地貌符号的总称(见表9-2)。图式符号分以下两类:地形图的图式符号(一)地物符号1.比例符号——轮廓大,按比例缩小;3.半比例符号——也称线形符号,

2、即长度按比例、宽度不依比例。四类专用符号:几何图形符号,地物中心即几何图形中心;宽底符号,底线中心即地物中心;直角形底符号,其直角顶即地物中心;不规则几何图形符号,其下方端点连线中心即地物中心。2.非比例符号——轮廓小,重要,用专用符号表示;4.地物注记——用文字、数字对地形符号加以说明。1.用等高线表示地貌的原理2.等高距、等高线平距、地面坡度3.等高线分类4.用等高线表示的典型地貌5.等高线特性等高线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起伏形态,它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在地形测绘中,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对于大比例尺地形图通常用等高线表示。(1)

3、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1.用等高线表示地貌的原理等高线图例14.用等高线表示的几种典型地貌地貌的基本组成(1)山头与洼地地形相反,地貌图相似:山头向中心越高,洼地反之。示坡线指向低处,便于区分。示坡线(2)山脊与山谷山脊:向一个方向延伸的高地,其最高棱线称为山脊线。山脊线山谷:两个山脊之间的凹地为山谷,其最低点连线为山谷线。山谷线●雨水垂直于等高线、向下坡方向流淌。因此,山脊线成为分水线、山谷线成为集水线。●一系列山脊线可作为汇水范围的边界线。雨水流淌方向分水线与集水线(3)鞍部两个山头间的低凹处,一般也是两个山

4、脊和两个山谷的会聚处。(4)绝壁与悬崖(a)陡崖:坡度在70º以上。(a)符号表示符号表示(b)(b)绝壁:上下垂直的陡崖,也称断崖。(c)悬崖:崖口倾斜到陡壁外面而悬空。等高线表示(c)5.等高线的特性(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必相等。(等高)(2)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的其他图幅闭合。(闭合)(3)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相交,但交点必成双。(不相交)(4)同一幅图内等高距为定值,所以,地面缓和处等高线平距大、陡峭处平距小。(稀缓密陡)(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正交性)二、地质情况在地质图上的表现1.水平构造:在地质平

5、而图上水平构造的地层分界线与地形等高线一致或平行,并随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2.单斜构造:当岩层的倾向与地形倾斜的方向相反时,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只是曲率要小;当岩层的倾向与地形倾斜的方向一致,而倾角大于地形坡度时,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当岩层的倾向与地形倾斜的方向一致而倾角小于地形坡度时,岩层界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其曲率要比等高线的大。3.直立岩层:除岩层走向有变化外,直立岩层的界线在地质图上为一条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的直线。4.褶曲:水平褶曲地层分界线在地质平面图上呈带状对称分布,中间新两边老则

6、为向斜,反之为背斜。5.断层:断层线在地质平面图上通常是一段直线或近于直线的曲线。在断层线的两侧存在着岩层中断、缺失、重复、宽窄变化及前后错动等现象。6.地层接触关系:地层界线大致平行,没有缺层现象,则属整合关系;若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一致,岩层分界线彼此平行,但地质年代不连续,此关系属于平行不整合;若上下两套岩层之间的地质年代不连续,而且产状也不相同,属于角度不整合。三、阅读地质图的步骤1.附件图名、比例尺、地理位置、城镇网点,了解图的位置及其精度等情况。2.该区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地形等高线或河流水系的分布特点,了解地区的山川形势和地形高低起伏情况。3.具

7、体分析地质构造四、地质剖面图的绘制确定剖面方位;确定比例尺;勾绘地形轮廓线;将各项地质内容按要求划分单元及产状上图;用通用的花纹和代号表示各项地质内容;标图名、图例、比例尺、剖面方位及剖面上的地物名称等。清河地质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