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

ID:41392739

大小:538.0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8-24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_第1页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_第2页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_第3页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_第4页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刑法案例分析》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刑法案例分析阳相翼第一讲刑法的概说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二、刑法的性质(一)刑法的阶级性质(二)刑法的法律性质三、刑法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1.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2.罪刑法定原则的四个派生原则:(1)排斥习惯法(2)排斥绝对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类推(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3.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1)罪刑法定化:即犯罪与刑罚必须由法律事先加以明文规定,不许法官自由擅断。(2)罪刑实定化:即对构成犯罪的行为和犯罪的具体后果,刑法应作出实体性规定。(3)罪刑明确化:即刑法条文必须文字表达确切、意

2、思清楚,不得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1.含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2.具体表现(1)定罪上一律平等(2)量刑上一律平等(3)行刑上一律平等(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犯多大的罪,便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轻重相当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四、刑法的空间效力一)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二)刑法的空间效力的原则1

3、.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2.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3.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4.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五、刑法的时间效力一、刑法的生效时间二、刑法的失效时间三、刑法的溯及力1.刑法溯及力的定义--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2.各国关于溯及力的原则3.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从旧兼从轻原则”六、犯罪与犯罪构成(一)犯罪1.概念: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按照法律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2.特征:1)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

4、的行为。2)犯罪是一种触犯刑律的行为。3)犯罪是一种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二)犯罪构成1.概念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2.特征1)犯罪构成所要求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都必须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2)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3)犯罪构成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说明的是犯罪成立所要求的基本事实特征,而不是一般的事实描述,更不是案件全部事实与情节不加选择的堆砌。3、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的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的主观要件第二讲犯罪客体一、概念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说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

5、的社会关系。二、特征1.是一种社会关系。2.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3.是被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三、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四、犯罪客体的分类1.一般客体2.同类客体3.直接客体A.简单客体与复杂壳客体B.物质性客体与非物质性客体C.现实客体与可能客体五、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1.犯罪对象的概念指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2.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犯罪客体寓于犯罪对象之中,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外部表现。区别:A、B、C、D、E第三讲犯罪客观方面一、概念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二、要件1.危害

6、行为(一切犯罪的必备要件)2.危害结果(大多数犯罪的必备要件)3.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特定犯罪的必备要件)三、危害行为1.概念: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2.特征:A有体性B有意性C社会危害性3.表现形式:A作为B不作为(要件:负有特定法律义务、有能力履行、不履行)4.不作为的义务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四、危害结果1.概念广义:是指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狭义:是指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事实。2.特征:A客观性B因果性C

7、侵害性D多样性3.分类A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B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C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五、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2.因果关系的相对性。3.因果关系的必然性。4.因果关系的复杂性。5.要注意不作为犯罪中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六、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都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第四讲犯罪主体一、概念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二、刑事责任能力1.概念: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