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621(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621(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ID:41402584

大小:6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4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621(高中诗词翻译赏析)_第1页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621(高中诗词翻译赏析)_第2页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621(高中诗词翻译赏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621(高中诗词翻译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翻译】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思考的问题是: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几个因素相辅相成的,没有琴不行,没有手也听不到琴声。  【鉴赏】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从字面上看是

2、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

3、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