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德修养

ID:41403101

大小:29.0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24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德修养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德修养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德修养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德修养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德修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德修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德修养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一般认为,中国的专职医生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虽然医生作为专门的职业出现相对较晚,然而人类至少在204万年前就已萌发并逐渐孕育抵御疾病、消除病痛的意识,因为“疾病就像生命本身一样古老”。人类抵御疾病、保护自身的本能,特别是随着生产劳动及广泛的生活实践不断发展着的意识,推动着人自身的进化过程。“茫茫千万载,辗转周复始”,历时既久,累代相传,深感生之不易,人类对自身和自身生命的关注以及对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或放松过。传统医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防病治病的实践中不断融铸再创

2、、丰富完善,铺就了医生治病救人的道德轨迹,最终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仅就与医德修养关系较为密切的方面分述如下。民本思想传统与医德修养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时代,最早的文献见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是早期国家对原始民主思想的保留和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历代思想家乃至统治者围绕以民为本、关爱苍生的政治理念不断加以阐发,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必然会反映到医德思想中来,继而成为影响医德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古典中医学术体系开始形成,在当时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的影

3、响下,医德思想也随着医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民为邦本”的观念在医德思想中打下深刻烙印。《国语·晋语》说:“上医医国,其次疾(治)人,固医官也。”反映出古代医者志存高远、心系民间疾苦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西汉中期“独尊儒术”,一方面,儒家思想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以“仁”为纲的伦理思想以及“大一统”的政治主张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本思想作为古代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为医德发展注入了活力。东汉问世的《伤寒杂病论》围绕“医乃仁术”的认识,对医学的性质及医德作了精辟论述,把古代医德思想推向了新阶段。李世民是对民本思想认识尤为深刻的封

4、建统治者,其观点在《贞观政要》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孙思邈在初唐“贞观之治”期间开始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汲取当时的民本思想及其他思想成果,明确提出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重要论断,特撰《大医习业》、《大医精诚》,强调医生要以救人疾苦为己任,比较系统、全面和深刻地论述了医生的道德准则,成为中国医学史上唐以前医德思想集成之作,把古代医德思想推向了新高度。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具有朴素民主性的“新民本”思想应运而生。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命题,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明清时期也是古代医学伦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蕴

5、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变迁的信息。此时的医德既有对医者的要求,又有对患者的提醒,反对金钱腐蚀,反对把医术作为单纯谋利的手段,强调保持医学救死扶伤的崇高目的和为健康服务的基本功能,出现了大批优秀医德文献及带头践行医德的优秀医家。可见,民本思想是推动古代医德发展的重要因素。礼乐文化传统与医德修养礼乐文化体现了“礼”的重德精神与“乐”的艺术精神的统一,礼乐并重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精神文化的源头和人文世界的整体象征。“礼之用,和为贵。”在长期的文化整合中,“礼”统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从生活方式、制度规范和精神心态等方面进行诱导、感化、规范和约束,促进了

6、全社会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礼乐文化中滋长的古代医学伦理由此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展现出鲜明的特点。担当社会责任礼乐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作为氏族血亲之爱,是自然情感的遗留和延续,是发自人性深处的情感震憾和道德醒悟,最终发展成为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公民道德义务和责任,具有浓厚的人道精神。“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正是出于情感与责任,古代医者充分认识到“医乃仁术”,是“生生之具”、“活人之术”,是实现“仁爱”理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要“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7、古代医者尊重生命、敢于担当、治病不分亲疏贵贱的美德,几千年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构建和谐关系秩序稳定与关系和谐是人类社会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礼乐文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追求社会秩序之上的人伦和谐以达社会稳定,礼乐文化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着眼于构建良好的行医环境,古代医者从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患者、同道、甚至自然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如对待病人应当“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同道之间倡导相互尊重,谦逊礼让,防止“炫耀声名,訾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