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形成原因

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形成原因

ID:41478882

大小:61.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5

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形成原因_第1页
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形成原因_第2页
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形成原因_第3页
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形成原因_第4页
资源描述:

《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形成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的形成原因刘佳凯摘要从小的吋间尺度上看,季节变换、世代更替以及生物演替是生物多样性时间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分布特点。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物种逐渐减少,这是牛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基本格局。为探索其形成机制,二百年来,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迄今为止提出上百个假说來解释这种规律。本文就现代气候、历史成因和随机因素三个方面的主要假说进行了概述。由于研究对象和尺度的不同,虽然不同的生态学者有各自的偏好,但很少有某一种因素能够完全解释不同尺度]不同区域的多样性格局,因此,近年来各种理论正不断地相互借鉴,并逐

2、渐走向融合。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空间尺度季节变换世代更替生物演替假说1小时间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形成原因1.1南鹿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资源时空分布1.1.1南鹿列岛概况南鹿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位于浙南外侧海域,北距温州约93km,由52个岛屿、暗礁及周围海域组成,总面积约196kmo列岛长期受海浪冲刷和侵蚀岩礁基石裸露多呈陡崖峭壁,南鹿主岛东南西北长约5.5km东西最宽3.3最窄为150m。大糅山(水仙岛)位于主岛四北约2km,下马鞍(岛)距主岛东南约6km.大沙呑沙滩位于主岛最窄处东南,长约600m,宽约为200m,滩面由贝壳碎屑细砂构成,是南鹿列岛最具代表的沙滩•马租呑沙

3、滩处往最窄处西北,长宽约为大沙乔的1/8,陆上有育苗场,左侧为民用码头.呑内是南鹿主要养殖区南鹿海区年均气温165°C、年均水温18・7°C,夏季(8月)摄高平均水温27.8°C•冬季(2月)最低平均水温9.6°C・海域平均潮差3.74mo最大潮蒸达6.76m,平均涨潮历时约6h13min.平均落潮历时6hl3min,南旄海域多年平均盐度30.10,平均最高盐度32.09(7刀),平均最低盐度28.01(10月)。1.1.2贝类数量垂直分布南鹿岩相海岸随潮汐影响和浪击高度的不同而使潮问带贝类垂直分布出现较大变化,高潮区生物量分布在25.35〜224.17g/m2,中潮区422.89〜7

4、228.16g/m2,低潮区3302.65〜15847.99g/m2.在离本岛较远和极开敞的大桶山中潮区的中、低层和下马鞍巾潮区的中层其牛物平均可达7000g/*上下。1.1.3贝类数量季节分布通过两个季节对南鹿贝类的研究发现,贝类种数7月的(98种)多于3月的(68种).贝类数量的季节分布变化也较为明显.统计显示,7月份数量(2385.68g/m2和2150个/m2)明显大于3月份的(1260.50g/m2和1051个/m2).岩相、沙相底质牛态类型都呈相同的季节分布趋势,岩相7月(3963.80g/m和3574个/m)大于3月的(2087.61g/m2和1746个/m2),数量相差

5、约2倍。沙相7月(18.51g/m和14个/m)大于3月的(13.39g/n?和9个/n?),两者相差约1・3〜1・5倍.数量的季节变化差异与3月份以后天气转暖、水温回升、贝类进入繁殖和生长旺季,至7月其牛物量和栖息密度都达到一个相对高值有关。⑴1.2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土壤温度的吋空分布格局1.2.1样地自然概况研究区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的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47°6,49"-47°16’10"N,128°4778"-128°57719"E)该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缘,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低温寡照〃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非地带性土壤为草甸土、沼泽土和泥炭土〃该区地带

6、性植被是以红松^Pinuskoraiensis}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北部亚地带植被,森林覆盖率达98%从整个阔叶红松林的分布来看,研究区屈典型阔叶红松林亚区,是典型的地带性顶极群落类型〃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组成以红松为主,伴生着多种温性阔叶树种,如紫锻(Tiliaamurensis}、糠锻(Tiliamandshurica)、枫桦{Betulacostata)、蒙古栋JQuercusmongolica)、人青杨JPopulusussuriensis)、裂叶榆lUlnuslaciniata)和五角械{Acermono}等20余种。1.2.2林隙地表温度的Fl空间分布格局林

7、隙内地面温度分布的日变化以7月为例。6:00-8:00,林隙地表温度的分布未表现出较强的复杂性,没有明显的梯度变化;随着太阳宜接辐射的增强,辐射增温作用也趋于明显,地表温度逐渐增加,10:00,林隙西北侧地表温度增幅较大,出现一个高值区域,并表现出一定的梯度变化(17・0°C~23・0°C);12:00光线以较大的太阳高度角射入林隙内,,直接辐射强度有所增加,林隙地表温度明显升高,并表现出相对较强的复杂性,在林隙西北侧、北侧以及东侧均出现了不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