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时交货

如何准时交货

ID:41484863

大小:20.8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5

如何准时交货_第1页
如何准时交货_第2页
如何准时交货_第3页
如何准时交货_第4页
如何准时交货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准时交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如何准时交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市场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时间成为企业竞争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反应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而准时交货是缩短供应链整体响应周期,实现供链敏捷运作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制造企业、贸易企业,如何确保交货期都是企业的核心所在。如何确保客户订单按时交货呢?对交期的控制和管理可从交期组成公式中寻求空间。交期=行政作业时间+原料采购时间+生产制造时间+运送与物流时间+验收和检查时间+其它预留时间;交货及时率=及时交货的订单个数/总的订单个数×100%。那么影响准时交货率的因素有哪些呢?影响准时交货的因素影响准时交货的因素牵涉到从接到客

2、户订单、原材料采购、安排生产和品检等至货物到达客户手中这一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影响到准时交货。这就要求业务员要对生产计划和生产能力进行控制和调节,以便在接单的时候能给客户一个准确有效的交货期,业务员在接单的时候应该明确客户对货物品质的具体要求,避免出现货物品质不符等问题而返工,从而影响生产进度。业务员在接单以后应该及时下单,并告知客户对货物材料及品质的要求,采购人员依此进行采购,生产部门可着手安排生产计划,这些环节必须快速顺畅地衔接起来。在影响准时交货的风险中,业务、采购、计划、生产、品质等因素是相互平行的,而这些因素在对

3、准时交货的影响之中存在着重叠和交叉。为了便于分析,先做如下的假定:在考虑其中任意一个因素对准时交货产生影响时,其它的因素不变。虽然在实际运作中可能同时出现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准时交货的情形,但是在对每一个侧面单独分析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仍然适用于一般情形,只是在运用时将其综合考虑而已。1.业务因素(1)在接收订单时,业务人员没和采购、会计、生产、研发、技术、品质等相关部门对订单进行评估和审核而接单。(2)业务员接到订单未及时下单而影响采购及生产安排等环节。(3)少量订单被漏掉。(4)业务员无法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出相对明确的销售计划,导致紧急订单很多,随意插入订

4、单,无规划地频繁地变更订单,继而生产线频繁换线或频繁换模,影响生产效率和出现不良品的概率增加。客户经常变更订单使生产体系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5)如果客户提供的订单信息不准确、不完整,工厂的交期回复就不可能准确,或者在生产中途,客户更改订单。客户的采购员可能没有按照一定的计划来做工作,会出现客户下错订单而要求更改的情况,而客户要求变更订单的相关信息,没有及时传达到各部门。(6)在工厂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周期长的订单没有专人跟踪,未及时反馈和分析交货期。(7)客户要求的交货期很短,或答复客户的交期未计算好而导致生产紧迫,一时又无法找到合适的外包商。

5、(8)当生产出现异常时未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协调。在业务这一环节,业务员在接收订单之前和之后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将对订单能否准时完成、准时交货起很重要的作用。业务员在接单之前,应该和生产、研发、技术及品质等部门进行沟通,在能确保准时交货之后再接单,避免盲目接单之后不能生产或不能准时交货而失信于客户,避免临时订单或紧急订单多而打乱生产计划。若客户很有诚意合作,业务员可以如实说明情况,让客户做选择,若客户愿意根据工厂的可行交货期下或者同意外包生产,业务员先在确定好准时交货期及外包生产商后方可接单。当然,业务员在接单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客户对货物品质的标准或者是否有

6、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因为这将会是客户检验货物重点部分,这样有利于在生产过程中检验人员能以客户的检验标准对货物进行检验,做到与客户的检验标准一致。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与客户对货物品质要求不符的地方,可以及时和客户沟通协调,根据客户的意见进行及时校正。2.采购因素以提高采购的准时交货率为目标,针对准时采购中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动态交互行为,日本科学技术联盟举办了“采购、材料部门某电机公司对该公司货期延迟的原因,提交了检讨报告。本页的“货期延迟原因表”,就是该公司检讨的主要内容。分析结果有助于采购商与供应商制定相应的采购激励策略和供应策略。3.计划与物控因素

7、(1)未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制订生产计划。(2)计划出现错误因而更改生产计划,从而造成生产混乱。(3)下单后未及时跟进生产进度。(4)未平衡生产,设备和产能没有做好最佳配备,导致生产出现瓶颈,或实际产能远远达不到设计产能。4.生产因素生产应该说是消费的起点,消费带动生产,另一方面,生产促进了消费。而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状况:(1)工艺流程或工序不合理。(2)过程控制能力差。(3)生产设备或检测设备不够。(4)生产设备老化,精度达不到要求,停机时间长。(5)公司内部人员配置不合理,个别工序出现严重瓶颈现象。(6)设备没有充分合理利用。(7)班组长及

8、车间主管不能合理安排。(8)员工技能不足,培训不够。(9)生产管理人员责任心不足。(10)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