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毛主席在花山

28 毛主席在花山

ID:41488008

大小:2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5

28  毛主席在花山_第1页
28  毛主席在花山_第2页
28  毛主席在花山_第3页
28  毛主席在花山_第4页
资源描述:

《28 毛主席在花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8毛主席在花山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毛主席与普通群众心连心的情怀。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感受毛主席与普通群众心连心的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学习了前面的课文,我们领略子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毛主席在花山》,寻觅毛主席的足迹,感受他的音容笑

2、貌。齐读课题,透过题目我们看到了文章的主人公是毛主席,地点在花山,哪个同学为我们搜集到了与本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学生搜集资料)花山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二、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1、词语积累:花椒碾子簸箕沏茶拎着旮旯笤帚舀水瓷碗炊事员一筒茶叶俺们吱吱扭扭夜以继日2、词语解释:夜以继日:以,用来。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三、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

3、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四、品读课文:哪件事让你印象深刻,找出文中对毛主席细节描写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说你的体会。(一)请群众回来碾米。-----关心群众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这句话是对主席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从毛主席的一番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毛主席听

4、了警卫员的报告后讲的话。毛主席讲话的态度是严肃的,从话语中的“不能……就……”可以体会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和爱护,也可以感受到毛主席时时处处都在注意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出他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工作的环境。)2、文中还抓住了毛主席的哪些细节描写:(1)“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主席为什么会皱眉?(毛主席正在工作,发现没听见碾子声,便问警卫员,得知是警卫员让群众到别处去碾米,有些生气了。)(2).毛主席“皱了皱眉”,此时毛主席可能在想些什么?(此时毛主席可能想,中国的革命都是依靠人民群众取得成功

5、的,人民群众就是全国解放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我们怎能脱离群众呢?别小看碾米事件,它可能会引起群众误会。)3、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填空练习,抒发情感。您真是一位善于的主席,我们您!(体察民情敬爱)(二)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热爱群众1、毛主席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6、。”朗读毛主席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讨论。(这是毛主席说服警卫员去送茶水的一段话,有三个意思: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取幸福。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不要认为首长、领袖的生活待遇可以不同于普通群众。这几句话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2、根据自己的感受填空。您真是一位的主席,我们您!(不搞特殊崇敬)(三)帮群众推碾子。-----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1、找出主席帮群众推碾子时的细节描写:“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

7、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感受。(毛主席不仅是那样说的,更是那样做的,给群众送茶水,让群众休息会儿,亲自碾米,参与到群众的生活中,体现出他不摆首长的架子,把自己视为普通群众中的一员,从他的伟大中让我们领略了他的平凡,从平凡中更让我们敬佩他的伟大。)2、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这句话表面上告诉我们,当时毛主席在花山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因此碾米的老人对他似曾相识,但又不确定他就是毛主席。其实是更深一层告诉我们,毛主席的所言所行,和普通群众是那样的近

8、、那样的亲,他就是一名普通群众,或者说是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的一员。老人因此感到亲切、似曾相识。)(说明老人还没有完全认出毛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