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常见人畜共患病》

《实验动物常见人畜共患病》

ID:4152022

大小:2.97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7-11-29

《实验动物常见人畜共患病》_第1页
《实验动物常见人畜共患病》_第2页
《实验动物常见人畜共患病》_第3页
《实验动物常见人畜共患病》_第4页
《实验动物常见人畜共患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实验动物常见人畜共患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实验动物常见人畜共患病实验动物传染病与人类健康•在实验动物的体表、体内以及饲养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这些微生物和寄生虫对实验动物可以是致病性的、条件致病性的和非致病性的,有些可能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实验动物作为人工饲养繁育并应用的动物,与人的接触最为密切,因此,实验动物的人兽共患对人的危害较大,有些动物实验的开展可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病毒: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狂犬病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猕猴疱疹病毒I型(B病毒)细菌:沙门菌、布鲁杆菌、志贺菌、结核

2、分枝杆菌、钩端螺旋体真菌:皮肤病原真菌寄生虫:弓形虫主要病原体1.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大鼠和野鼠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实验人员感染最常见的病原。病毒持续存在于粪、尿、感染动物的唾液腺,直接传播,或接触感染动物粪、尿感染。临床病理特征•人感染表现高热、低血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五期临床特征。•实验大鼠和野鼠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无病理变化。•乳小鼠、乳长爪沙鼠的动物模型中,能观察到病变组织的

3、广泛充血、出血、渗出、坏死等,其中肾脏最为严重。预防与控制•所有啮齿类动物进入实验室必须检测HV;•防止野鼠进入设施;•加强饲养管理和定期的检测。•加强实验室管理。•一旦感染,所有动物处死,物品高压灭菌,动物房清洁消毒。•饲养人员和实验人员应加强防护措施,定期体检。可接种流行性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2.狂犬病狂犬病毒(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狂犬病是由R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一旦发病,致死率接近100%。感染途

4、径1、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感染:(1)咬伤或抓伤。绝大多数狂犬病均为犬、猫咬伤或抓伤所致。(2)在犬、猫等动物的宰杀及剥皮的过程中感染。(3)犬、猫等动物舔伤口或者肛门时感染。(4)犬、猫等动物排出带有病毒的污染物刺伤皮肤感染。(5)护理病人,被其唾液污染手经伤口感染。(6)亲吻犬、猫等动物,通过口腔粘膜感染。2、经呼吸道感染3、经消化道感染4、先天性感染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典型病例的临床过程可分以下3期。(一)前驱期或侵袭期在兴奋状态出现前,大多数病人有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头痛(多在枕部

5、)、倦怠、周身不适等,酷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痛等较敏感,并有喉头紧缩感。较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伤口及其附近感觉异常,有麻、痒、痛及蚁走感等,此乃病毒繁殖刺激神经元所致,见于80%的病例。本期持续2-4天。(二)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乃咽肌痉挛所致,但不一定每例均有,也不一定在早期出现。(三)麻痹期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但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

6、多见。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预防和处理被疑似感染动物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早期的伤口处理极为重要,人被咬伤后应及时以20%肥皂水充分地清洗伤口,并不断擦拭。伤口较深者需用导管伸入,以肥皂水作持续灌注清洗,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被疑似感染动物咬伤后,即使是再小的伤口,也有感染狂犬病的可能,同时可感染破伤风,伤口易化脓。患者应向医生要求注射狂犬病疫苗和破伤风抗毒素预防针。猕猴疱疹病毒I型B疱疹病毒(Bvirusdisease)

7、又称B疱疹病毒感染(herpesvirussimiae),其感染猴类而得名。BV对人类的致病作用远比对猴强。病毒感染后潜伏期2天~10年,一旦发病则情况严重。人类感染BV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猴的感染性唾液或组织培养物。如被感染猴咬伤、抓伤而直接接触了猴的组织或体液,人体破损的皮肤沾染了猴的唾液,或实验室操作污染等。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硬结,1~3天后形成水疱;全身症状多样化,包括发热、流感样综合征,尤其是头痛、肌痛、疲劳等,还可出现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口咽部水疱状损害等。病情继续加重则可发生

8、BV感染性脑炎,甚至危及生命。预防应以自繁为主,定期检疫,淘汰抗体阳性猴,逐步建立无B病毒猴群。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CM)系LCMV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带毒小鼠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唾液、鼻分泌物、粪便和尿液排出,经子宫可垂直传播。吸血昆虫可在实验动物间机械传播。豚鼠可通过气溶胶发生感染。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6日至数周临床表现多样㈠流感样型起病大多急骤发热可达39℃以上伴有背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病人诉有恶心呕吐畏光淋巴结肿痛腹泻皮疹或咽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