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王嫣红)36207

利用数学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王嫣红)36207

ID:41596355

大小:83.3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28

利用数学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王嫣红)36207_第1页
利用数学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王嫣红)36207_第2页
利用数学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王嫣红)36207_第3页
利用数学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王嫣红)36207_第4页
利用数学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王嫣红)36207_第5页
资源描述:

《利用数学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王嫣红)3620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利用课本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浙江省遂昌二中王嫣红323300【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阅读理解题足近儿年来屮考的常见题型。因此,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根本在于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本文从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课本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谈了利用课本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关键词】数学阅读课木能力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许多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课本,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小,只注意算式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视对数学课本的阅读;学生认为阅读只是学

2、习语文、英语的事。教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做练习或板演,然后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木的能力和习惯,似乎阅读数学课木是老师的事,口己只要听懂课,会解题就行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学生以为是“软作业”,不需耍检查,于是浮光掠影、一冃十行,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明确阅读数学课木的重要性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口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阅读是自学的重要渠

3、道,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阅读理解题是近几年來中考的常见题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考查内容。这类试题折射出中考数学阅读理解题的一些特点: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以及严谨的演绎归纳,还时时地呈现出抽彖的特点,它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读懂并理解一个陌生数学问题的情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掌握的解题技能灵活地进行解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数学阅读有别于语言文字类学科的阅读。无论是中考的要求,还是终生学习的需要,我们都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新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

4、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课本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课本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垂要的一条就是耍把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课本是数学专家集结过去经验,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任何教辅用书替代不了的。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在丁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二、激发学牛阅读数学课木的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因此,在阅读

5、初期,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复习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创设最佳情境,形成阅读预期。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如意外的情境,不对应情境,选择的情境,冲突的情境,反驳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理智和情绪处于启动状态。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创设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0元钱,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第一天回扌II给我1分钱;第二天回扣给我2分钱;……即后一天冋扣给我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有谁愿意?”该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很多

6、学生说愿意,他们还不知道乘方的意义,写出给我的回扣应是1+2+4+……+229分,该和究竟有多大?学生跃跃欲试,但无从下手,接着我让学生阅读“有理数的乘方”一节。三、使学生掌握阅读课本内容的方法数学课木内容不外乎概念、定理、公式以及例题、图表等。下面我分别讲述理解上述内容的阅读方法。1、概念的阅读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耍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例如:阅读三角形的高这一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Z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学生只读

7、这句话是不够的。首先应利用学生生活小已有的对“高矮”的直观认识,让学生比较一副三角尺在不同的情况下,哪一个更高。总结出比较三角尺“高矮”的一般方法:看“顶点”的高低位置,底面的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在此基础上,再思考:(1)从“顶点”量到底边的“距离”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一个知识?(2)三角形的高的本质属性是什么?(3)三角形的“高”与“高线”有什么区别?紧接着,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底”、“高”、“顶点”,并理解其三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试着画出三角形的“高”,强调画高前必须先找到对应的底边和顶点,教师引导学生应用高的定义去解释,使学生在反思屮不断提升

8、对概念的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