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七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专题十七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ID:41634877

大小:62.0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29

专题十七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_第1页
专题十七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_第2页
专题十七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_第3页
专题十七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_第4页
专题十七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七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十七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答案:(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3)第一首

2、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鹅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答案:(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

3、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情。(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总

4、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零风。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

5、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

6、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张在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答案: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四季常青的风姿;另一层意思是突出兴龙寺主人从容淡定、荣宠(春风)不惊的高尚品格。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青杏儿赵秉文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

7、。乘兴两三瓯。拣溪山好处追游。但教有酒身无事,有花也好,无花也好,选甚春秋。注:赵秉文,金代学者、书法家。作者为什么发出“劝君莫惜花前醉”的感叹?请结合词的上片分析。答案:作者劝人们不要吝惜花前醉,要欣赏美景,及时行乐。理由:风雨中,花易凋零;花开花谢间,人易白头。7.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最富人民性”的咏物诗,试结合三、四句分析这一特点。答案:大片禾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然而云却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自我欣赏

8、。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旱情的着急,对广大老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置黎民于水火而不顾,只管自个享受快活的统治者的讽刺。8.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酒泉子冯延巳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在整首词中,送别之人的感情是逐步深化的,请分析说明送别之人的感情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解析:首先分析说明送别之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