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宗教情结

浅谈《三国演义》中宗教情结

ID:41668074

大小:60.7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29

浅谈《三国演义》中宗教情结_第1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宗教情结_第2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宗教情结_第3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宗教情结_第4页
浅谈《三国演义》中宗教情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三国演义》中宗教情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三国演义》中宗教情结【摘要】三国演义中所特有的情操不是单一宗教现象的孤立显现,而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有其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复杂的心理因素和大众的审美理想使然。【关键词】《三国演义》;宗教;历史《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它所塑造的一些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对我国的文艺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儒家学说浸染下的文化因子《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

2、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夏乃儒先生指出,“儒家学派的忧患意识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倡超越个体价值而以群体价值为重的价值观。”一部《三国演义》从始到终无不融注着这种观念。刘备虽以贩履织席为生,但窃念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救困济世。再论诸葛亮,他自出茅庐,“遂许先帝之驱驰”,尽其所以,律精竭虑,其一生事迹,莫不出于'‘匡世报国”之间。孔子认为挽救社会危机应施行德治,认为在德治之下,人民就可以望风披靡,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

3、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为政者本身应先修德才会以德待民,德化百姓,"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另有其他人物,如孙权、周瑜及姜维、蒋琬等,或力据江东以安邦定国,或各尽其能以中兴蜀汉,也不必言说。此种风范,已足以垂示后世。但此中臻美之处,却又还在于“旷怀”。“匡世报国”,这是不少仁人志士都愿意做的事,也是可能做到的事,但要做到既能“匡世”,又能“旷怀”,便不是那么容易了。诸葛亮“受任于

4、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运筹征战,功可盖世,但他却"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待"功成之日,即当归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真可谓'‘凛然与日月争光”。既以天下为己任,却又能放开胸怀,旷远超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即以无功无名无我之心,去做推动天下万物发展之事,这是何等超绝的人生境界!二、道家温润恻怛之情怀道家所谓“致虚极,守静笃”,“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乃是中国文化精神中极具特色的一种人生观念。它教化世人,应当使心

5、灵永远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从而才不会为外物所诱惑,才不致蔽塞幽昧,才能以空明的慧觉去认识广大无边的世界。中国古人,缘此而留下了无数绝美的人生诗篇。诸葛亮即是作者竭力刻画的这样一个典型形象。他肩负着“历史的要求”而最终未能完成,无论是厄运还是宿命,他的悲剧格外具有震撼力。这样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悲剧命运,不是他个人造成的。诸葛亮之忠高不可及,三顾茅庐认定一代明主之后,便用一生的智慧和忠贞来报知遇之恩。隆中对最能体现出诸葛亮非凡的智慧,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为刘备稳定西蜀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刘备不顾诸

6、葛亮的强烈反对,调发七十五万大军讨伐东吴。在彝陵一役中,七十五万人马歼灭殆尽,至此蜀汉元气大伤,群龙无首。诸葛亮极力维持,七擒孟获巩固了根据地。诸葛亮北伐未果,自败于东吴后,蜀汉一蹶不振,后主无能朝政荒废,蜀汉大势渐去,诸葛亮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辅佐刘备兢兢业业,尽心竭力,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私心和野心,后主贪恋酒色,重用宦官,诸葛亮谨守君臣之礼,没有取而代之。华容设伏,火烧新野。六出祁山,连连北伐。这些战术的运用都显示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然而这样一位鞠躬尽瘁的人才最终也没有逃脱命运的悲剧。淡泊宁静,并且

7、豪放旷达,不拘礼俗,这种境界,在诸葛亮密友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等人身上表现得最令人钦羡。他们或对言于林间石上,或畅饮于路旁酒店,纵论天下,放达不羁,无意功名,恃才傲物,真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种在中国的农耕文明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精神,是世界任何其他文化观念难以企及的,更是当今工业文明社会中难以寻觅的,它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又怎能不说它是一种生命存在之美?儒教”的核心思想是"礼”与“仁”相结合的道德规范,其崇德、仁义和治世的精神不仅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同,而且也

8、深入到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领域。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过程中,自然无法阻断来自客观的、根基深厚的“儒教”及“道教”思想的影响,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操,无疑便是这种典型的东方文化精神。闪射着"道德艺术文化”的灿烂光辉,体现了伟大而优美的人格精神。【参考文献】[1]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古典小说十讲[M].中华书局,1992.[3]三国演义论文集[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4]三国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