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943-1991木材横纹抗压弹性模量测定方法

GB1943-1991木材横纹抗压弹性模量测定方法

ID:41752998

大小:106.4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31

GB1943-1991木材横纹抗压弹性模量测定方法_第1页
GB1943-1991木材横纹抗压弹性模量测定方法_第2页
GB1943-1991木材横纹抗压弹性模量测定方法_第3页
GB1943-1991木材横纹抗压弹性模量测定方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GB1943-1991木材横纹抗压弹性模量测定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3一91木材横纹抗压弹性模量测定方法代替GB1943-80Methodfordeterminationofthemodulusofelasticityincompressionperpendiculartograinofwood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木材横纹抗压弹性模量的试验设备、试样、试验步骤和结果计算。本标准适用于木材无疵小试样的横纹抗压弹性模量测定。2引用标准GB1928木材物理力学试验方法总则GB1929木材物理力学试材锯解及试样截取方法GB193

2、'1木材含水率测定方法3原理木材横纹受压时,在比例极限应力内,以应力与应变之比求出木材横纹抗压弹性模量。4试验设备4.1试验机,测定荷载的精度,应符合GB1928第6章要求,并具有球面滑动支座。4.2杠杆式引伸仪,放大倍数约为1000,基距为20mm。允许使用其他精度相同的测量变形装置。4.3测试量具,测量尺寸应准确至。.1mm,4.4GB1931第3章规定的试验设备。试样试材锯解及试样截取,按GB1929第3.1条规定。:.;试样尺寸为60mmX20mmX20mm;分别按弦向及径向制作。弦向试样的长

3、度为木材弦向,径向试样的长度为木材径向,见下图。国家技术监督局1991一05一03批准1992一01一01实施GB1943一91弦向径向横纹抗压弹性模量试样5.3试样制作要求和检查、试样含水率的调整,分别按GB1928第3章和第4章规定。试验步骤在试样长度中央,测量宽度及厚度,准确至0.1mm:.;在弦向试样的两弦面上,距长度两端20mm处各划两条标距线;径向试样在两径面上划线。于试验前一天,在试样各标距线中点,用胶粘剂贴上厚0.5^-1mm、面积为5mmX5mm的黄铜片。6.3用夹持器将两个杠杆式引

4、伸仪稳固地安装在试样两侧的黄铜片上,使引伸仪的刀口对准标距线中点。安装正确时,用手轻击试样,引伸仪的指针在刻度盘上只在一个刻度内自由摆动。6.4将试样放在试验机的球面滑动支座中心位置,沿试样纵轴方向以均匀速度加荷。加荷下、上限为100400N。先加荷至下限,立即读出引伸仪指示的变形值,读至0.5刻度,并填写入附录A(补充件)记录表中,再在4^-5s以内均匀加荷至上限,并记录变形。如此反复六次。每次卸荷时应稍低于下限,然后再加荷至下限荷载。6.5对甚软或甚硬木材,在正式试验之前,选3-5个试样进行荷载与

5、变形的观察试验,绘制荷载一变形图。试验采用的上、下限荷载,应从图上比例极限以内直线的中部一段选取。6.6试验后,立即从试样中部截取约20mm长的木块一个,按GB1931测定试样含水率。7结果计算7.1根据后三次试验测得的变形值,分别计算出上、下限的变形平均值。上、下限变形平均值之差,即为上、「限荷载间的变形值。7.2试样含水率为W%时径向或弦向的横纹抗压弹性模量,应按式(1)计算,准确至1MPa.Ew一x今九··..·..·..·..·..·..·..·..·..·..·..·.···⋯⋯(1)式中:

6、Ew—试样含水率为W%时的横纹抗压弹性模量,MPa;p—一上限与下限荷载之差,N;l—引伸仪的基距,mm;b—试样宽度,mm;GB1943一91—试样厚度,mm;—上限与下限荷载间的变形值,mmo7.3试样含水率为12%时,径向或弦向的横纹抗压弹性模量,应按式(2)计算,准确至1MPaoE,,=E.Cl+0.055(w一12)J·····························一(2)式中:E,2—试样含水率为12%时的横纹抗压弹性模量,MPa;W—试样含水率,%。试样含水率在9%^-15%范

7、围内,按式(2)计算有效。8试验报告试验报告,按GB1928第7.4条规定的内容编写。GB1943一91附录A木材横纹抗压弹性棋t试验记最表(补充件)树种;产地:实验室温度:℃实验室相对湿度:试样编号试样尺寸宽度mm厚度试样质量试验时g全干时含水率,%编号引伸仪放大倍数荷载N四引伸仪读数五格六平均值校正值变形值上、下限荷lll400mm载间变形值弹性模量试验时MPa含水率儿%时年月日试验:计算:审核: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中国林业科学

8、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负责起草,由安徽农学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文庆、李源哲、柯病凡、倪士珠、曾其蕴、罗良才、张松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