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

ID:4179846

大小:220.1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29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_第1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_第2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_第3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_第4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107··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刘悦笛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参见Welsch)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Aura),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即“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被再度凸显了出来。一、美与当代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Feath

2、erstone,P。65—72),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无不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而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当代文化这种景观的形成,有赖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工业”的再生产。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

3、“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霍克海默、阿多诺,第148—149页)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Kant,P.73)。这样,康德以来的欧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学”的大众美学的质疑,“将审美消费置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对立”(布尔迪厄)。康德由于始终持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他采取了对低级趣味加以压制的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越平庸生活的贵族之路,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与趣味批判的基础之上。的确,在康德所处的“文化神圣化”的时

4、代,建构起以“非功利”为首要契机的审美判断力体系自有其合法性。但是,雅俗分赏的传统等级社会,使得艺术为少数人所垄断而不可能得到撒播,所造成的后果是:艺术不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体的利益具有任何直接的关系。而在当代商业社会,不仅波普艺术在照搬大众商业广告,而且众多古典艺术形象也通过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出现在大众用品上。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消费艺术及其复制品,高级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沟壑似乎被填平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突出呈现,是仿真式“类像”(Simulacrum)在当代文化内部的爆炸。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

5、无限复制的影像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lo8·《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这些复制品由于与原有的摹仿对象发生了疏离,所以就成为了一种失去摹本的“类像”。它虽然最初能“反映基本现实”,但进而又会“掩饰和歪曲基本现实”,最终“掩盖基本现实的缺场”,不再与任何真实发生关联。(参见Baudrillard,1994)这种类像创造出一种“第二自然”,大众沉溺其中时看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脱离现实的“类像文化”。如此一来,类像世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了,类像已内化为大众自我经验的一部分,幻觉与现实混淆起来。“

6、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区分的抹平,带来的正是一种“超真实”的镜像(同上,1993,PP.70—76)。这种由审美泛化而来的文化状态,被波德里亚形容为“超美学”(Transaesthetics),也就是说艺术形式已经渗透到一切对象之中,所有的事物都变成了“美学符号”。二、美与前卫艺术:“审美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另一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如果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多关注于“美向生活播撒”、关注美学问题在日常现实领域的延伸的话,那么,“审美日常生活化”则聚焦于“审美方式转向生活”,并力图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从1895年维尔德提出“艺术与

7、生活真正结合”的憧憬,到未来主义艺术家打出“我们想重新进人生活”的纲领,现代主义艺术早就开始了艺术向生活的转化。1950年可以被视为分界线,当时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在你生活中的现代艺术”的展览。从此以后,现代主义与日常生活便发生了更紧密的关联。然而,现代主义的先锋艺术仍是“艺术化的反艺术运动”,在这种精英艺术试验的内部,是不可能实现审美方式“生活化”的根本转向的。自20世纪70年代始,当代欧美“前卫艺术”又以另一种“反美学”(Anti—aesthetics)的姿态,走向观念(conceptu~art,即观念艺术),走向行为(performingart

8、,即行为艺术),走向装置(in—st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