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1844479

大小:165.66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9-03

2018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18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18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18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18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8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

2、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

3、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饯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

4、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西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鈍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C.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徳价值。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

6、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C.恻隐Z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題、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苫,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侧隐比自爱更重要。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Z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

7、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答案】1.C2.A3.A【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川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说法绝对,从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看恻隐Z心并不一定能让人产生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B项,张冠李戴,这不是儒家的观点,而是作者依据儒家观点提出來的看法;D项,“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说恻隐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失去了恻隐就等于丧失了基本的人性。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

8、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屮生有等。A项,结合文本内容“他认为人皆有恻隐Z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分析,孟子举例是为了证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