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详解)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详解)

ID:41892703

大小:95.4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9-04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详解)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详解)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详解)_第3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详解)_第4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详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详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详解)(时间:40分钟满分:82分)1・(2011海口棋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⑵题。(11分)御街行•秋日怀旧(宋)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①真珠:即珍珠。②敲:qi,斜靠着。③都来:算来(1)这首词不直言秋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5分)答:(2)名家认为,下片写

2、“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6分)答:答案:(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2分)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3分)(2)作者写岀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3分)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

3、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3分)2・(2012•新课标高考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⑴〜⑵题。(11分)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唐)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濟擲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漳,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xichi):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e):一种树。(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答:(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

4、:答案:(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滋粥,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女子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瀑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可见其勤劳和快乐。(2分)牧童是一个快乐、顽皮的形象,他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泳水碧波之中,可见

5、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老者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结合诗句1分,性格特点概括1分,如果有分析“我”的酌情给1分。)3.(2012•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⑴〜⑵题。(11分)溪居①柳宗元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注]①此溪后改为愚溪。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③榜(peng):指摇船用具。此句指船

6、行触石。(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说明。(5分)答:(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不怨”与“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答案:(1)写了诗人脱身宦海,远离官场(1分),隐居山林或寄情于山水(2分),躬耕稼穡(1分)的闲适(1分)生活。(5分)(2)诗人说“幸”到边地,(1分)不为官场时务所“累”(1分),隐居自然山水,啸歌山林,过着闲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表面上的“无怨”(1分);而“偶似山林客”,说明不是真正的隐居(1分),来往不见人的孤独,更不可

7、能是快乐的隐居,啸歌山林,也不仅是喜悦的狂放(1分),因而感情中有“愤”有“恨”有“怨”(1分),是外热内冷,表面闲适,实际苦闷。(6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除夜自石湖归苕十首(其七)①姜夔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③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注I①姜夔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是江市。(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

8、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答:(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答:解析:第(1)问,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这一画面是由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舟等意象组成的。诗的前两句写望中景,后两句写近景,考生只要认真筛选,即可找到其中描写的景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