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概论 讲义 PPT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概论 讲义 PPT

ID:41918638

大小:257.50 KB

页数:95页

时间:2019-09-05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概论 讲义 PPT_第1页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概论 讲义 PPT_第2页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概论 讲义 PPT_第3页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概论 讲义 PPT_第4页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概论 讲义 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概论 讲义 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心理学概论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专业培训课程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一、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定义●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相互关系(两层含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理论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自然科学的性质●社会学科的性质●超科学的人文性质●综合交叉的性质三、学

2、习、研究心理学的意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为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必要的心理科学依据●能指导人类更好地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一般方法论和研究原则●根本指导思想(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原则(客观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伦理性、发展性、教育性)二、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概述分类(特点、优势、劣势)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优势:获得素材丰富而具体,便于研究深入劣势:会影响问题分析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非参与观察(优势:获得素材客观真实,少主观影响劣势:素材表面化,不利于细致深入)自然场所的现场观察与人为场所的情景观察自然场所现场观察

3、(优势:自然,简易,客观劣势:表面,被动)人为场所情景观察(优势:主动劣势:被试不自然)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要点(要有明确观察目的、随时观察记录、掌握时间重复观察)●实验法概述分类实验室实验法与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优势:主动,测量准确可靠劣势:被试不自然,影响结果客观性、准确性)自然实验法(优势:被试表现自然,比较真实劣势:干扰较难控制)●个案研究法概述分类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与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个案基本特点(一是深入研究,探求问题实质二是因果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优势(实践上应用范围广泛,个案研究促进心理学理论发展)劣势(被研究者提供信息失真,研究者的期望或设想

4、影响被试)●调查法概述(样本抽取、了解总体情况、可匿名)分类一般调查与专题调查事实特征调查与征询意见调查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当面访谈法、邮寄问卷法、电话调查法 优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对总体相关情况作出较合理推理)劣势(信息可能不准确,数据的有效性不高,设计好的问卷难)●内省法●常用研究技术和手段(实验和研究设计法、对数据的统计处理法、逻辑思维推理法)三、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尽量避免在研究中造成对被试可能的伤害●不能在对被试有危害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一、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孕育阶段古代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灵魂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

5、、理性灵魂,动机来源趋乐避苦)德谟克利特(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原子论思想)柏拉图(神学唯心主义者现象世界理念世界)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心理学思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法国的笛卡儿(人类生来就具有心理功能)英国的洛克(实证方法研究人类心理)其他(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和古埃及等)●确立阶段时代背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德国柏林大学教授缪勒(特殊能量的说法)德国缪勒弟子赫尔姆霍兹(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德国费希纳(身心关系)正式诞生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具备客观性、可验证性和系统性二、心理学的流派●精神动力学派奥地利医生弗洛

6、伊德1896年创立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1920年前的观点)关于潜意识的理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关于梦的解释(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关于泛性论(人的一切都与“里比多”有关)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本能学说(生的本能:爱和建设的力量死的本能:恨和破坏的力量)人格理论(本我:先天的本能和欲望自我:意识的结构部分,外显的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长处和不足长处(扩大了心理学研究范围、探讨了人的精神现象)不足(生物还原论倾向、忽视社会文化的作用)●行为主义学派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914年《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标志建立早期行为主义理论(1913-1930)(研究能够观察

7、到的并能客观测量的刺激与反映,人类的各种行为均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并能更改、增加或消除,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后期的新行为主义理论三十年代起出现的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理论(个体所受的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中间变量,中间变量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包括以动机为本质的需求变量和以能力为主的认知变量)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激进行为主义分支(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长处和短处长处(客观精确的研究方法,清除唯心主义的不良影响)短处(研究范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