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ID:41960877

大小:1.45 M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9-05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_第1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_第2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_第3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_第4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含义以及演化过程;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初步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健康的概念(一)健康的含义:1.广义心理健康的含义:指的就是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寻找对心理产生有害作用的根源,增进人的心理效能及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1)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塑造及指导。(3)注重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促进儿童体、智、德、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从保育和教育的角度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2)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2.

2、狭义心理健康的定义(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1948年):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应该身体健康,而且应该心理健康,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处于健全状态。(2)《阿拉木图宣言》的定义(1978年):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二)健康和疾病的关系1.对疾病的认识2.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生命状态的两端,这两端之间存在无数不同的等级的状态。在疾病过程中不仅存在机体受损害和发生功能紊乱的一面,还有

3、机体防御、适应和代偿等生理性反映的一面。(1)本体疾病观。(2)自然哲学疾病观。(3)自然科学疾病观。逐渐发展二、心理健康的由来(一)我国古代的论述1.精神摄生(精神卫生):通过摄生养性达到心身健康和延年益寿的目的。2.《内径》:“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二)现代心理健康的由来1.心理健康的思想源于古希腊。2.皮埃尔在1792年提出废除精神病人的约束是提倡心理健康的历史起点。3.现代心理学发源于本世纪初,是有一位叫比尔斯的美国人倡导的。于1808年3月出版了《一个失

4、而复得的心》。(三)心理健康组织的缘起1.心理健康组织的成立(1)1908年5月,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协会。比尔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健康卫生组织。标志心理健康运动的开始。(2)1909年2月,美国全国心理健康委员会,纽约。(3)1917年,《心理健康》季刊出版。2.国际心理健康的发展(1)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美国华盛顿,成立《国际心理健康委员会》。53个国家,中国。3042人。(2)1948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英国伦敦,成立《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3)当今,心理健康的重点是健康人的心理保健,从根本

5、上杜绝心理疾病和心理缺陷的产生。(三)心理健康组织的缘起3.我国的心理健康组织的发展(1)1936年,中国心理健康协会,南京。(2)1982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南京,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心。(3)1985年,中国心理健康协会(重新组建),山东泰安。考核知识点: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发展考核要求: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1)识记:心理健康的含义。(2)领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考核要求: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发展(1)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健概念发展过程的代表人物。(2)

6、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4.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特征的认识:(1)应考虑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要求(2)应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3)应以现实的观点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1.英格丽西的观点:(1)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2)个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恶潜能。(一)心理健康的特征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心理健康是相对的2.斯科特的观点:(1)一般的适应能力(2)自我满足的能力(3)人际关键各种角色的扮演(4)智慧能力(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6)创造性(7

7、)自主性(8)完全成熟(9)对自己的有益态度(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3.人本主义的观点:(1)充分的安全性(2)充分了解自己(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护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与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二)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1.统计学的标准:(1)将“正常”看作平均状态。(2)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变化。(3)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

8、常,居于两端者为异常。根据这种标准判断:(1)正常与异常是相对的。(2)程度可以根据与全体的平均差异来确定。(3)判断标准比较客观。这种标准并非普遍使用,因为:(1)复杂的心理特征或行为在测量时本身并不准确。(2)有些心理特征或行为在人群中并不成正态分布。(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