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发展简史》PPT课件

《温病学发展简史》PPT课件

ID:41972864

大小:1.04 MB

页数:50页

时间:2019-09-05

《温病学发展简史》PPT课件_第1页
《温病学发展简史》PPT课件_第2页
《温病学发展简史》PPT课件_第3页
《温病学发展简史》PPT课件_第4页
《温病学发展简史》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温病学发展简史》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病学发展简史总论温病学是一门临床基础课程,是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黄帝内经》最先提出,《伤寒杂病论》中亦有记载,但发展缓慢,至清代中期方形成独立学说。现在作为单独的学科存在。温病与伤寒的关系。温病学就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萌芽阶段-战国至隋唐1、《黄帝内经》-战国时期2、《难经》,稍晚于《黄帝内经》3、《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4、隋唐时期的其它医史文献。《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

2、作。”书中提到了温病的名称(共60处)、病因。有的篇目中还提到了温病的症状、体征,《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壮者,病温也。”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灵枢·热病》“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难经》《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日本中西惟忠《伤寒之研究》:“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伤寒论张仲景(150~154------215~219)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伤寒卒病论集》(汉·张仲景)《针灸甲乙经序

3、》(晋·皇甫谧)《史通·人物志》(唐·刘知己)《伤寒论序》(宋·林亿等)《医说》(宋·张杲)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云: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无传东汉末年,三国时期1、战乱2、自然灾害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649万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吴国有52.3万户,230万人,魏国有103万户,443.28万人;共767.28万。(公元263)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245.9840万户,1616.3863口。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

4、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亡于兵燹《伤寒论》中提到了温病的内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二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三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六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论·伤寒例》:“《阴阳大论》云:……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

5、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麻黄汤主之”太阳温病?《伤寒卒病论集》-《伤寒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论·伤寒例》“《阴阳大论》云:……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清法: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下法: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隋唐时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公元610年。“源

6、”:病因“候”:证候。温病:三十四候,对它的病因和证候进行了分析。仍未形成辨证论治的体系。唐,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公元652年。《千金翼方》,公元681年。滋阴解表—葳蕤汤清热凉血—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中收载“辟疫气”、“辟温气”、“辟温疫气”方剂36首。《千金翼方》中有治疗温病的“杂方附”6首。唐,王焘《外台秘要》,公元752年。书中也收载了治疗与预防温病的数十个方剂。隋唐时期的成就:有进展,有方剂,理论、辨治体系发展不大。宋、金、元—成长阶段宋,郭雍,《伤寒补亡论》。生于北宋、南宋之间,字子和,号白云先生,后世多称他为郭白云。《伤寒补亡论》大

7、概成书于公元1181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等。外感六淫,热证居多。“六气皆从火化”刘氏强调“六气化火”、“五志化火”,认为外感病、内伤病都以火热为主,在治疗上主张寒凉清热,因此后世称他为“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用表里双解的方法治疗热病,发表用麻黄,清里攻下用石膏、大黄、芒硝,以辛温药与寒凉药配合使用,这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伤寒宗仲景,热病用河间”元末明初,王履,字安道。《医经溯洄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伤寒

8、即发于天令寒冷之时,而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剂不足以散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