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构建

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构建

ID:42014928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6

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构建_第1页
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构建_第2页
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构建_第3页
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构建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创造教育的H标体系构建近十年來,创造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重要话题之一,“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但是,高校创造教育较注重对创造技法的研究,对创造教冇的理论研究述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创造教冇不仅仅是“创造技法教冇”,它还是一种高等教育思想、一种高等教育目标、一种高等教育模式。高校创造教育是在对现有的高等教育思想、教育冃标和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创造教育冃标是高校创造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高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基本依据,在高校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屮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承上启卜-的

2、作用。如果目标缺失或偏离,一切旨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高等教冇改革都不可能获得成功。一、高校创造教育的冃标体系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总冃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口身全面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它包括素质性冃标、专业性冃标和创造性冃标。其中,创造性冃标是核心FI标,它休现在索质性目标和专业性目标之屮,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所在。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指出的:“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活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忖标比其他所冇的冃标都重要。”(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高校人才培养的创造性目标是一个山

3、多因素组成的体系。有人认为,从教育哲学的高度看,创造教育的培养冃标应该是形成主体的创造性人格。所谓创造性人格,简言Z,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纽•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索冇机结介或整介所形成的复介体。构成创造性人格的内在精神因索,不外乎两大类,即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注:庞学光•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打学科课程的改革方向山.高等教育研究,2001,(6).)对高校创造教育冃标体系的剖析,其根据是对大学生创造力基本构成因素的理解。有人认为,创造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人格力量和创造性技巧手段三个方面;(注:刘志光.创

4、造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33.)有人把构成创造力的诸因素归结为六个方面,即能力、认知风格、价值、目的、信息和策略。(注:林传鼎.智力开发的心理学问题[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69.)实际上,大学生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能力,它由各种“特性”或“成分”构成,其屮有些起主导的、核心的作用,有些起辅助的作川,有些则构成有效活动所需要的背景。例如,仅就大学牛的创造性人格而言,它不仅包括创造兴趣、创造意志、创造动机、创造个性品质,还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两个基本成份,从教

5、育的意义上看,还必须涉及逻辑思维(形式思维与辩证思维)、形象思维与创造想象诸要素,将这些因索综合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大学牛创造性思维的全貌和本质。概括來说,人学牛创造力的基本结构,主要包含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把创造技法包括在创造力结构当中,有一定道理,但是,它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不应属于同一层次。冃前,人们把主要的目光聚焦在人学生的创造技法,相比之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受关注的程度则不够。这就难免舍本求末,使创造教育的目标产牛“偏离”和“缺失”。把高校创造教育冃标分解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n的在于使这个冃标重点突出,而且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说

6、,高校创造教冇目标是整个高等教冇目标的重要纟F1成部分和具体化,从本质上说,它与高等教育目的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教育应该有三个层次:笫一,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第二,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成为一个冇理性的人;笫三,使受教育者知道怎样使世界更美好,成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人。这应该是对培养目标的比较全面的理解。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层次和最高ri标。二、高校创造教育的认知目标系统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包括认知目标系统和人格目标系统。从认知目标系统看,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冃标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

7、展。(一)发展人学生的聚合思维大学牛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从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看,创造性思维需要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在创造性思维的不同阶段,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起着不同的作用。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20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针对不少教师主要关心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聚合思维,强调了发散思维。可是,此后人们渐渐地把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划上了等号,出现了把聚合思维排斥于创造性思维Z外的倾向。例如,J•爱肯指出:创造能力时常被称为“求异性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注: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