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子的圣人观

试论老子的圣人观

ID:42020162

大小:35.7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6

试论老子的圣人观_第1页
试论老子的圣人观_第2页
试论老子的圣人观_第3页
试论老子的圣人观_第4页
试论老子的圣人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老子的圣人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老子的圣人观文传1202林光耀20126216与圣人有关的思想,无疑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点。根据传统的章节分法,《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而在这“五千言”中直接出现“圣人”一词的章节达到了茲章九处,接近全书章节数的三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道、儒、佛,同为屮国的三大宗。但是,儒家思想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便被君王采纳为治国理政的方针,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居庙堂之高”的儒家思想相提并论的是“处江湖之远”的佛教思想,自西汉末年传入屮国以来,佛教思想积极适应屮国环境,成为民I'可

2、百姓的一大信仰。在儒家思想主导精英文化、佛教思想主导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道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有登上前台的机会。虽然道家思想缺少这样的登堂入室的机会,但是其内含丰富,丝毫不逊色于同时代的儒家思想,其与思想派别之间的碰撞融合,也同样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拜圣人的国度。”①笔者认为,在圣人观的生命力以及多样性上,道家思想甚至超过了儒家思想,本文将主要对老子的圣人观进行阐述。一、“圣”与“圣人”词义的演变从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角度来看,相比于语咅和语法,词义的变化是较快的。就现有文献来看,在从商周到春秋的较长的一段时间里,

3、“圣”多指聪明、智慧。在那个时期,聪明人皆可称“圣”,巫师、祭祀也可称“圣”,“圣人”只是聪慧之人的指称。然而时至今日,圣人的词义概念在演变过程中己经达到了一个远超过其本义的地步。今日所谓“圣人”,己变成神圣的榜样、高贵德行的化身,其美德与地位达到一种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这种变化,正是源与春秋战国吋期。这一吋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各路诸侯蜂拥而起,挑战已经式微了的周王朝的权力,诸侯间的相互交战、相互倾轧贯穿了整个时代,三百年的诸侯纷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这时的百姓极度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从事生产,过上安稳的生活,因此

4、这时的中国,急需一个能够给了百姓一个稳定的社会状态來结束纷争的英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圣人”一词被不断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圣人”形象逐渐发展成了供人瞻仰的超人形象、一种理想人格。①《中国圣人论》,王文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道”、“德”与圣人的关系老子思想的核心,即“道”,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它生生不息,是天地万物的根源。通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的方式发展出了天下万物,而作为万物本源的“道”,包罗万象,是万物的成因与

5、形成之依据。《老子》又名《道德经》,可见,“德”也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但是“道”与“德”并非平等的关系,在《老子》原文中,可以看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二十一章)。正如陈鼓应认为:“'道'的显现作用为'德②,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德”惟“道”是从,“道”乃是“德”的准则。又如“故失道而后德”(第三十八张),亦可见“道”“德”之高下。老子通过建立这么一种“道”与“徳”之间的高下承接关系,将玄而又玄的“道”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系,也使得人与触不可及的“道”之间有了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传统思维屮的圣人,不同于西方的上帝或神明,他们不是髙高在上的,而是

6、存在于凡间但是有超然于物外的存在,而将他们与普通百姓作出区分的便是“德”。老子口中的圣人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是能行“道”之人,如何行“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那么行“道”的概念就被老子简化为自然无为的思想。老子眼中的圣人顺应自然、通达一切,知自然之道,“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除此之外,老子还认为,圣人的“德”不是普通的“德”,而是“玄德”,“玄德”乃“德”之至,是可以直通于“道”的德。那么圣人,就是老子口中的“德之至者”。在老子看來,圣人和“道”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正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

7、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在此句中,“道”和圣人都是“不仁”的,不会对世间万物和黎民百姓进行太多的干涉,而是“任其自然”。除此之外,圣人秉承了“道”的许多特点,比如“道”的“大”:“道”“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同时“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又如“道”的“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同时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圣人也是深谙“无为而无不为”之道的。老子认为“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是“玄德”,也就是“德Z至者”,这是“道”在人世间最

8、完整的表现,根据这样的逻辑,圣人实际上也就是“道”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在《老子》的最后一章中更是将圣人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