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教案2

《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教案2

ID:42033497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6

《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教案2_第1页
《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教案2_第2页
《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教案2_第3页
资源描述:

《《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教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的实验过程,培养观察能力,体会实验研究方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同学们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理解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教具准备:大桶、小桶、长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滑轮、钩码、细线。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做功的两个

2、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2、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二、进行新课(一)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二)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或滑轮做的功与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重G=mg。(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

3、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4)参照课本内容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实验中注意事项:1.实验中要将距离测量的准确些。2.会将细绳绕在滑轮上。3.尽可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秤。4.弹簧秤的示数要用牛顿表示。5.拉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物体匀速上升。6.可将各数据填入书中表格内。7.注意分析实验中所出现误差的原因。(三)实验分析(1)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亦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实验数值G=5牛,h=0.5米,F=3牛,s=1米。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动=F•s=3牛×1

4、米=3焦。提高重物,动滑轮克服阻力做的功:W阻=G•h=5牛×0.5米=2.5焦。(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动>W阻,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前面研究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我们没有考虑摩擦,没有考虑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动滑轮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没有摩擦时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牛,而实际的拉力是3牛)。做的功要比没有摩擦时大一些(该实验中,不考虑摩擦和动滑轮重时动力做的功是2.5焦,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3焦)。⑶总结并边讲

5、边板书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G•h=5牛×0.5米=2.5焦。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动滑轮提升0.5米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③本实验中,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问:本实验中总功是多少?答:W总=F•s=F•2h=3牛×1米=3焦。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答:W额外=W总-W有用=3焦-2.5焦=0.5焦。(四)机械效率

6、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答:83.3%。教师小结: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教师指出: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五)提高机械效率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实验表明: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2、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

7、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