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汉学定位问题以《孝经》翻译为例

西方汉学定位问题以《孝经》翻译为例

ID:42079365

大小:6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07

西方汉学定位问题以《孝经》翻译为例_第1页
西方汉学定位问题以《孝经》翻译为例_第2页
西方汉学定位问题以《孝经》翻译为例_第3页
西方汉学定位问题以《孝经》翻译为例_第4页
西方汉学定位问题以《孝经》翻译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汉学定位问题以《孝经》翻译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西方汉学定位问题:以《孝经》翻译为例孙杨杨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摘要:木文以《孝经》为个案,综合比较18、19世纪西方传教上名下的4个译木,借此个案研究观察同一部典籍在不同时代与社会中所形成多元的译文样貌,以及在译本间传承和衍变的翻译进程,进而分析论述通过翻译所建构的屮国知识传承和变迁,并在此基础之上反思作为文化际学科的近代西方汉学存在的方法问题。关键词:传教士;孔子;《孝经》翻译;西方汉学;作者简介:孙杨杨(1987-),男,上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和语言学,E-mail:syy@cpu.edu.cn。收稿日期:2015-05-06Received:2015-05-060.前言传教士与

2、近代中国的关系,一般多以两个阶段来做区分: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和清末民初的新教传教士。这两个阶段的传教士乂分属两个主要地理区域:欧陆传教上和英美传教上。近年在国际汉学相关研究的影响下,耶稣会所扮演的先驱角色正式为学者所重视。从早期西方对屮国典籍的翻译来看,明清天主教耶稣会士与清末英美新教传教士存在如同“脐带关系”的延续性与传承性。明清之际的交流与认知,作为一种前驱模式,对后来的中西交流与认知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西方势力重新进入中国之后的发展,实际上是延续着前者再向前进。与中西互动发展相似,17'18世纪和19'20世纪阶段的汉学发展与演变都延续着前者而来。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屮,屮国典籍的翻

3、译在屮欧双方文化传播过程屮所扮演的角色、译本与翻译行动在时空背景中的交互作用以及双方相遇后的效应与历史回响,都值得学界重视并加以研究。1.以孔子之名:翻译作为知识重构的门径耶稣会的中国典籍翻译工作与其进入中国传教几乎同时开始。《四书》被选为传教士学习古典中文的教材,自罗明坚(MicheleRuggieri)就已经开始翻译。《四书》成为“五经”Z外,同样具有经典地位的“一部”儒家著作(Meynard2011:4-5)。此阶段的目标是:确认儒家权威,明确区隔儒家与宋明理学,在朱熹之外寻找另具权威的注疏者以及提供足够的语言与历史资料以确立《四书》的权威性。他们严格地区分了受到佛教影响的宋明理学和原木

4、纯净的先秦儒家,回归孔子“述而不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原则,孔子名下的作品成为最合适的对象。历经多番争论,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终于在1687年由柏应理(PhilippeCouplet)等耶稣会士岀版了《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SinarumPhilosophussiveScientiaSinensisLatineExposita)。书中,孑L子被塑造成“哲学家”,其名下的《大学》、《中庸》和《论语》成为翻译者向欧洲介绍中国哲学或中国知识的平台(Meynard2011:3-12)。早期耶稣会将屮国视为一个整体,所以当时出版品内容包罗万彖且多属概述性质,并且多与欧洲文化与体制对比。

5、换言之,建构出了其认为的“中国知识”或“中国学”。在此“中国知识”大主题中,依序翻译了《大学》、《中庸》和《论语》,并以孔子为核心,介绍中国文人传统。有关孔子作为哲学家的定位,利玛窦(MatteoRicci)在与金尼阁(NicolasTrigault)共著《利玛窦中国传教史》书屮,并列叙述了孔子和老子,称老子为“老人哲学家”,将他视为与孔子同时期的哲学家(何高济、王遵仲译2001:109-110)。在西方对孔子形象的建构过程中,除了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了》,稍晚的北京耶稣会士钱德明(Jean-Joseph-MarieAmiot)的"孔子生平图”(ViedeConfucius)亦值得注意。与柏

6、应理形塑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不同,钱德明的“孔子生平图”在有意无意Z间,将孔子与基督的形彖进行了联结。孔子仿佛成为中国的圣人,从出生之前、童年经验、生平事迹,甚至死后受朝拜种种奇特的经历,都与基督降生的事迹具有相似性。在与西方文化交互影响下,国内对孔子也有了新的认识。他名下的作品,也该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在跨语言文化与宗教的脉络中,不断地被重新检视与探索。国内对于孔子及其作品翻译的研究近来也呈百花齐放的状态,如蔡新乐(2017:1-9)就对《论语》中“文章”的译解进行了分析。无论是在中国本土或域外,孔子均被塑造为一位代表中国的重要人物,并逐渐形成各种不同的“孔子论”o2.一部《孝经》各自表述:《孝经

7、》翻译之知识建构与变迁以下来说明从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出版以后,依时序解析《孝经》在四方译本中如何被表述,以及自171T1879年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中,不同译木在各自时代背景中如何展现出不同的诠释。这段期间《孝经》翻译有4个延续阶段的内在轨迹:1)中国礼仪之争,2)中华帝国脉络,3)中西教育脉络,4)比较宗教脉络。以比利时耶稣会士卫方济(Fran9oisNo31)、法国韩国英(Pierr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