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学设计2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2

ID:42096027

大小:2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7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2_第1页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2_第2页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2_第3页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2_第4页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2_第5页
资源描述: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幼时记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省略句的特点;把握文章的总一分结构;背诵全文。(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联想、想像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像能力,写景状物,抒发感情。【过程与方法】(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3)通过讨论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品读文章的“趣味”所在。(4)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

2、文,傲到准确、通顺。(5)借助想像,训练自己的刨造性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者这种朴素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重点】(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难点】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像的思维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同学们,我

3、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导语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难忘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来通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导语三:在小孩子的眼里,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草一花,一木一虫都可能

4、引起他们的注意,吸引着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儿童的眼光是那么纯真,那么恬静,这就是令我们怀念的童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看看那个时代的儿童的独特发现。(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听读全文(1)由学生介绍作者(学会利用有关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与句读);教师指导朗读。(3)[课件演示]生字注音(4)从课文中找出义同形异的字,并填空。①素一(白)意思为像雪或霜的颜色。②唳一(呜)意思为叫。③察一(观);(视)一(见)意思为看。2、复习提问你还记得文言文怎样才能读得准确吗?怎样读得流利?(提示)读

5、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哽字,句读恰当。3、朗读感知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同桌互读互听课文;齐读课文。4、小组活动,区别下面多义字的不同意思。[课件演示]①观:A.昂首观之(看)B.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现)②察:A.明察秋毫(看到、看清)B.必细察其纹理(观寨)③神:A.定神细看(精神、注意力)B.神游其中(感受、想像)④时:A.余忆童稚时(时候)B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⑤以:A.徐喷以烟(用、拿)B.以丛草为林(介词,把)⑥为:A.项为之强(因为)B.以丛草为林(当作)⑦之:A

6、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B.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C.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E.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草同的情景)F.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5、复述课文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分组复述课文。6、展示交流对比翻译交流中让学生感悟到复述和翻译(口译)的区别。(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问题探究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幼时记趣”呢?你能用量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有哪些“趣”事吗?(提示)全文紧扣“趣”字选材,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都突出了“记趣”的中心可以概括为观蚊如鹤之趣、神游

7、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其中观蚊如鹤之趣又分为两个画面。群鹤舞空图和白鹤青云图。2、教师设疑分组探究“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故”是什么意思?与“放”相搭配的那个词文中省略了,你能补出来吗?你能把“故”之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3、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3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拔(提示)“使与台齐”一句是“使之与台齐”的省略,可译为“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其中省略的“之”为代词,指“身子”,在译文中要将省略的意思恰当补出。试背诵第3段;自读第4段,尝试用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提示)教师要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提出

8、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探究问题,会利用注释、工具书解决问题。4、问题整合,深入探究(1)蛤蟆本是个“藐小微物”,作者这里为什么用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等词语?(提示)这里视小为大,大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