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ID:42135967

大小:192.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9-08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1页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2页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3页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4页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的反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优秀成份,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张岱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

2、4)天人协调。许思园在《论中国文化二题》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杨宪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一文中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刘纲纪在《略论中国民族精神》一文中认为,中国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个方面。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3、,其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二、中国文化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具体说,就是天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的相类相通。

4、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春秋繁露•

5、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则提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与天地如一。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等等。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

6、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一大特色。以人为本,就是肯定在天地人当中,人是中心;在人与神的关系中,人是本位。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荀子:“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道德的人本主义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无论是儒家的“

7、三纲八目”,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这种一道德修养为旨趣的人本主义,可以称之为道德的人本主义。(三)贵和尚中中西文化一个重大差异,就是中国文化贵和尚中,西方文化重分别与对抗。和而不同是和文化的一个特征。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贵和尚中,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儒家

8、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