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1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1

ID:42141640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8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1_第1页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1_第2页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1_第3页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1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我们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吋代,应该说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热情。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甚至还很严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课堂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屮,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吵闹,实行“四不主义冬不动手、不动口、不动眼、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其二,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有的学生期末考试10分

2、钟就交了卷,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获。其三,逃学,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到别的学校擂肥等。严重者,其金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面对严重的厌学现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加强德育工作、严格控制辍学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娱斥场所管理等,但是收效并不显著。这需要我们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客观原因涉及考试制度,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还有家庭教育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及大众传

3、媒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而其屮最根木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索起决定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学生的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其它心理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一般有如下几种:一,动机缺失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吋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其中冇两个层次的因索,浅层因索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來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

4、能完成学习任务。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冇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犬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121己的孩了,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软碾兼施、老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抵消,“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一,兴趣转移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注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而人的兴趣

5、又易于产生干扰,导致转移。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强,能自觉地排除干扰,保持兴趣的持久稳定。而处于成K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曲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弄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录像、上网,冇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

6、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兴趣转移的原因,除了门制力不强外,还有其它心理因素,游戏录相疯狂刺激,新奇变幻,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三,学习无望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底

7、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弄了努力,举起了口旗。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失助感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町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口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常常违背教育规律,初一新生入学就分快慢班,将学生过早地分成等级。学生心理本来就不成熟,这样做,无形屮伤害了他们稚嫩的心灵。分在慢班的学生,往往自认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学校生活中抬不起头來,许多学生便慢慢泯灭了自尊。这便形成了习得性失尊感的学生群体。失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

8、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彖。在厌学祥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四,恨屋及乌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