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养生观

睡眠-----养生观

ID:42148399

大小:16.40 MB

页数:434页

时间:2019-09-09

睡眠-----养生观_第1页
睡眠-----养生观_第2页
睡眠-----养生观_第3页
睡眠-----养生观_第4页
睡眠-----养生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睡眠-----养生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热烈欢迎 嘉庚学院的同学们选修<中医养生学>课程弘扬中华中医文化缔造人类健康体魄2010年中医养生学概要厦门大学医学院张水生(教授/主任医师)公选课---健康教育研讨会----中国保健协会中医养生课程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引领生活曾任职于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兼任世界经络针灸应用研究会副理事长、香港新华中医学院教授、学术顾问。承担针灸、中医药临床诊疗、教学、科研40余年。擅长用针灸、药、调治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疼痛)及更年期综合症、痛经。在国内外开设中医药针灸养生保健咨询、讲座与培训。先后数次被邀前往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作针灸药临床诊疗业务并

2、进行学术交流。在全国CN号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多篇获奖,被《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收录。科研方向:中药经络针灸临床应用。老师简介中医药养生健康咨询北京同仁堂坐诊专家每周三六下午3时---8时第一讲中医养生学概要《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1以辩证唯物观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理论联系实际;2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掌握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基本着眼点---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健康实践活动。整体观念什么是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3、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1形神共养---2饮食调养---3修练形体---4顺应自然---5谨慎起居---6协调阴阳---7和调五脏---8疏通经络---9动静适宜.养生原则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养生之道”---养生的理论与方法.(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武术家)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中医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独特的理论体系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

4、规律。精、气、神是人体”三宝”,作为养生的核心,进而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精气神“精满,气足,神自在”.必须整体协调,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和谐适度的宗旨阴阳平衡3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A、上古时期B、先秦时期C、汉唐时期D、宋元时期E、明清时期F、近代与现代弘扬国碎文化---中医五千年A上古时期---火种的应用1改善了人类饮食条件(吃

5、熟食---A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B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C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2防寒保暖(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驱散寒冷之邪减少阳气耗损).3用于养生防病.(中医灸法、熨法等).实践猿人(200万年)---公元前夏代(奴隶制王朝)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具、修筑巢穴,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养生法已开始萌芽B先秦时期《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

6、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周易>学术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理论。诸如:阴阳天人相应学说等。中医养生学(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故自古以来,<医>与<易>通。(公元前221以前---秦统一中国)不知易不足以言医1道家养生思想“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关于“道”的具体阐述。《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具体表现---A“清静无为”、清静---指心神宁静;无为---指不轻举妄动。就是《道德经》所言:“少私寡欲”.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

7、,咎莫大于欲得”,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这观点一直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清静无为B贵柔--归真返朴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如果人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回归自然形神兼养2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孔子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