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

ID:42161249

大小:13.43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9-09-09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_第1页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_第2页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_第3页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_第4页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培训辅导资料江苏省医学会总论医学影像学涵盖了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影像诊断是通过临床选择的一种或一系列影像学检查来完成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涉及的是影像诊断学中的X线摄影检查技术、X线造影检查技术、X线特殊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磁共振检查技术等。第一节X线检查一、X线检查的特点与临床应用(一)X线检查的特点1、可直视人体内组织器官和病灶,如心、肺、骨骼消化道以及形态位置等2、具有无创伤观察活体器官的功能,如心血管系统、消化道系统等检查。近年来,DSA、CT、

2、CR、DR等数字X线检查的发展,更加拓展了X线检查的临床检查范围。3、X线检查是有辐射损伤的检查方法,要求放射实践正当化及防护最优化。(二)X线检查的应用范围X线检查可以应用于人体的各个系统。但其选择应考虑以下原则:1、受检查部位应具有对比条件。2、检查必须安全,不危及病人生命不发生严重后果。3、根据病情、临床需要及适应症选择最恰当的检查方法,采取最优首选检查制。(三)X线检查的限度1、病变密度的限制:如脓胸、血胸在X线检查中无法定性鉴别,密度一致。2、病变反应时间的限制:某些疾病症状早于X线征象的出现。如大叶肺炎、急性

3、骨髓炎等。3、病变部位的限制:如皮肤、外耳等临床检查优于X线检查。4、发育方面的限制,如鼻旁窦在新生儿尚未发育,无X线检查价值。(四)X线检查方法1、X线透视检查:优点是可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缺点是影像对比度、清晰度差,难以分辨密度或厚度差异较小的器官,以及缺乏客观记录。2、X线摄影检查: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良好;有客观记录。缺点是每一幅照片只是一幅相对的影像,对功能观察不及透视;费用较高。3.X线造影检查:人体组织有相当部分只依靠自身的密度、厚度的差异不能在普通摄影检查中显示。此时,可将原

4、子序数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即对比剂引人器官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影像。4.X线特殊检查由于CT、MRI、DSA、等成像系统的开发,特殊检查的应用在减少。目前,仍使用的方法有体层摄影、钼靶软组织摄影、放大摄影等。二、X线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的一般原则(一)X线摄影体位1、体位与X线影像X线影像是X线诊断的依据。然而,X线影像是人体三维立体结构的平面显示,它们相互重叠、干扰。体位选择的价值在于被检部位或病变的显示。病变的发现与显示取决于两点:第一,具有使病变显示出来的对比度;第二,具有显示病变的适当体位。最佳体位是①遵循

5、X线摄影的常规体位、中心线射入角度和投射方向。这些是最标准、最易发现和显示病变的体位。②当病变部位与常规体位不一致时,可利用荧光透视转动不同体位,找出其病变显示的特异征象。③对处于边缘部位的病变,只有采取切线位才能显示。2.X线摄影体位与方向X线摄影学的基准线:①人类学基准线(ABL):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的连线,也即听眶线;②听眦线(OMBL):外耳道中点与外眦连线;③听鼻线:鼻前棘与外耳道中点连线;④听眉线(SML):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或眉间)连线;⑤耳垂直线(ARL):通过外耳道中点与听眦线垂直的线;⑥眼窝中央线(

6、眶间线)(1PL):从正面看左右眼窝中点的连线;⑦眼窝下缘线(眶下线)(IOL):从正面看左右眼眶下缘连线。摄影体位:①立位:人体直立姿势;②坐位:人体坐立姿势;③半坐位:在坐位下,背后倾斜45°姿势;④仰卧位:背部向下的卧位姿势;⑤俯卧位:腹部向下的卧位姿势;⑥左侧卧位:人体左侧向下的卧位姿势;⑦右侧卧位:人体右侧向下的卧位姿势;⑧右前斜位(RAO第1斜位):人体右侧面向前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⑨左前斜位(LAO第2斜位):人体左侧面向前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⑩左后斜位(LPO第3斜位):人体左侧背向后靠近胶片倾斜

7、的体位姿势;⑾右后斜位(RPO第4斜位):人体右侧背向后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⑿外展位(ABD):手或足沿冠状面运动,远离体轴向外侧(左或右)展开的肢体位;⒀内收位(ADD):手或足沿冠状面向体轴方向移动的肢体位;⒁外旋位:以手或足的纵轴(中轴)为中心,向外旋转的肢体位;⒂内旋位:以手或足的纵轴(中轴)为轴心,向内旋转的肢体位。2.X线摄影体位与方向摄影方向:①矢状方向:前后向(A→P)、后前向(P→A)、腹背向(V→D)、背腹向(D→V);②侧方向:左右向(L→R)、右左向(R→L);③斜方向:背腹第1斜方向(D→V

8、:RAO)、背腹第2斜方向(D→V:LAO)。腹背第1斜方向(V→D:LPO)、腹背第2斜方向(V→D:RPO)。颈部摄影方向:枕额向(P→A)、额枕向(A→P)、颌顶向、顶颌向、枕颌向。四肢部摄影方向:胫腓向(从胫骨向腓骨)、腓胫向(从腓骨向胫骨)、桡尺向(从桡骨向尺骨)、尺桡向(从尺骨向桡骨)。(二)体表定位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