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

ID:42167927

大小:43.8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09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_第1页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_第2页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_第3页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_第4页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声情并茂一一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教案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二、格律诗的诗体:(一)关于格律诗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

2、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1、绝句:绝句的体裁: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绝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律诗:律诗的体裁:也是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律诗的要求: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偶句(第2、4、6、8句)押平声韵,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韵都可以。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

3、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二)关于押韵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写诗要押韵,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样,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虽然追求自由的新诗越来越趋向于不押韵,但读着流畅的新诗,韵脚还是随处可见的。如果我说格律诗比自由诗容易让人记住,也许你不会反对吧?要是我们在大街上随便拦个路人,让他马上背出一首完整的诗来,恐怕脱口背完“白日依山尽”的比“小巷”或者“再别康桥”的要

4、多得多吧。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格律诗严格押韵。有韵就顺口,顺口就容易记。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大家都会说普通话,应该知道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i”可以跟不同的声母组合成:xi(西)di(低)ni(泥)ti(蹄)di(堤)这些都是所谓的同韵字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这是我们上一节中举例的那首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中的所有“韵”脚。对“押韵”这个概念还比较生疏的同学,如果你有时间,不妨给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

5、,试试把剩下三首诗的韵脚找出来。一来熟悉一下“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二也复习一下格律诗所要求押韵的位置。3、这个韵要押什么?怎么押?格律诗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押韵的,而且要押平声韵。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种,一个是上古韵,就是《诗经》《楚辞》里的韵脚。(上古韵是没有韵部的,是后人根据先秦、两汉的的古诗主要是先秦的古诗总结的。)上古韵我们先不说,因为暂时也用不到。另一个是中古韵。在西晋末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天下纷争,民族大融合,当时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大概就是中古韵(或说语言)产生的原因。《平水韵》里把字分

6、为平、上、去、入四声,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30个,我们写诗一般是按这30个平声韵来压的,而平仄也是根据《平水韵》里的四声分类来区分的。还有一个是近古韵,也就是元曲的韵部,这里和格律诗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忽略。还有一种就是今天的普通话韵部,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的。就是网上常说的“新韵”了。对于初学者,可以自己考虑选择《新韵》还是《平水韵》读一读。(三)关于对仗在介绍“格律诗”他叫“近体诗”)的简单定义时我们说过,“绝句”(五绝和七绝)一共由四个句子组成;而“律诗”(五律和七律)需要八个句子。这多出来的四句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得

7、“对仗”。如果你对“对仗”这个术语不太熟悉的话,“对对子”或者“对联”应该不太陌生。咱们中国早就有过年时在门上贴大红春联的习俗:爆竹一声除旧岁梅花数点接新春对联实际上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又叫“楹联”,对仗则是中国楹联最基本的特征。1、何为对仗(1)什么对什么先看一下:天王/宝塔(名词);盖/镇(动词);地虎/河妖;爆竹/梅花(名词);一声/数点(量词);除/接(动词);旧岁/新春(时间名词)。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这是抄自《基维百科》的定义:“对仗”,是中国诗的术语,也就是中国诗的创作手法与修辞规则。“对”字在此做动

8、词,意谓着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对仗有时也称为对偶。一共八句的律诗,要求中间的四句两两对仗。律诗的对仗和对联的对仗要求还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要宽松一些。(2)怎样“对”才算“仗”“对杖”是指两个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