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电子教材)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电子教材)

ID:42202118

大小:210.6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0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电子教材)_第1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电子教材)_第2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电子教材)_第3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电子教材)_第4页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电子教材)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岳麓版】(电子教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明淸(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在重农抑商、禁海闭关等政策的抑制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落。农耕经济咼度发展14-18世纪,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妖工开物》中涉及的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大多为两石或三石,有的地区达到了五六石。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

2、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糊口之需,而且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有所突破。明屮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FI趋活跃。(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一一[清]叶梦珠《阅世编》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了众多商贾、牙行,发展成工商业市镇。仅江南苏、松

3、、杭、嘉、湖五府地区,明中后期便兴起了30多个市镇,到清代前期增加到204个。(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日:四时雷电镇。——[明]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变化还通过赋役制度的变革表现出来:明中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稅合而为一,计亩征银,起到刺激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即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放松了官府对农民、手工工匠、商人的人身控制。这是农耕社会赋役制度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明初耕地

4、面积为8.5亿亩,清高达10亿亩左右。明初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近2亿,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垂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19世纪初,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屮,屮国就有6个。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圉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清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法

5、]谢和耐《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萌芽(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永禁机匠叫歇碑》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在这种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据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并且有织工、缎工、纱工、染工、机工、车匠等细致的分工,说明当时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关于“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记载,表明

6、当时存在着雇佣关系。机户靠手中的资本、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主雇之间是“计日受值”或“计工受值”的货币关系。关于雇工“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的记载,则表明雇工有人身自由。苏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他们每日黎明按工种专长分立一些固定的场所“听大户呼织”,表明当地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另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口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口或计件发给工价。这种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手工工场,与传

7、统官办手工工场和民间小手工作坊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马克思《资本论》至鸦片战争前,除丝织、棉纺织、印染、制瓷业外,制盐、制茶、制油、制烟、酿酒、造纸、印刷、冶铁、铜矿采冶、采煤、木材采伐、沙船(一种旧式平底船)运输乃至农业生产领域,都出现了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但这种新的因素还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

8、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