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品种概述

中国玉米品种概述

ID:42223624

大小:2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10

中国玉米品种概述_第1页
中国玉米品种概述_第2页
中国玉米品种概述_第3页
中国玉米品种概述_第4页
中国玉米品种概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玉米品种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档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中国玉米品种概述玉米属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Zea)玉米种(mays)。玉米种又分为9个类型。玉米原产于中美洲的墨西哥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带回欧洲,16世纪前半期由欧洲传入中国。在田艺衡《留青日扎》(1573年)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都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米传到我国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下,经过栽培驯化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大量的产量稳定、适应性强和抗逆性较好的地方品种,成为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基础。据粗略统计,全国各地保存的玉米品种资源近2万份。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  玉米别名玉蜀黍,又有苞米、苞谷、

2、苞芦、苞粟、棒子、玉茭、六谷、珍珠米、观音粟等名称。我国是世界上栽培玉米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北纬500到200从东北到西南的狭带状地区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河北、山东、黑龙江、吉林、四川、河南等省的播种面积最大,其他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种植面积。  玉米是高产粮食作物,籽粒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掺合其他的粮食,实行粗粮细做,可做成各种糕点,美味可口,深受人们喜爱。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的饲用价值越来越重要。在工业

3、上用途亦广,玉米籽粒和副产品可以制造300种以上的工业品。在医药上,玉米淀粉是培养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的主要原料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玉米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在生产、育种和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玉米种质资源工作,全国各地开展了群众性的评选良种、收集、整理农家品种工作。据统计,至1958年止,全国共收集保存玉米品种11400余份;1979年以来,全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补充征集,从而促进了我国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  我国过去长期种植的大部分是硬粒型地方品种,而马齿型品种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来自国外引入

4、的,如云南的普照苞谷是1920年从印度引进的,金皇后是1931年由美国引进,英粒子1943年由丹麦传教士带到辽宁的。除此之外,我国还种植有少量的糯玉米、粉质玉米和爆裂型玉米。  解放后,在水、肥等栽培条件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各地区有的硬粒型品种由于产量不高,多数已被引进的马齿型品种所代替。但在水、肥条件差、土壤瘠薄和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由于长期种植的硬粒型品种形成了对当地条件特殊的适应性、产量稳定、品质好,因而在生产上仍占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在马齿型品种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硬粒型品种逐渐减少的品种交替过程中,在两种类型交错种植地区,通过天然杂交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大量中间型的品种。这些中间型品种的形成

5、不但对玉米增产起了作用,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种质资源。  不同类型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特征特性。总的来说:马齿型品种长势较强、茎秆粗,叶片宽,果穗长,籽粒大,耐水肥,产量较高,但食用品质较低,稳产性差;硬粒型品种则相反;中间型品种介于二者之间。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  糯玉米(蜡质种)最早起源于我国,是一个玉米突变种,由突变基因wx的作用所形成的。在我国西南各省均有种植,以广西、云南为最多,其他省、市、自治区多为零星种植。糯玉米的植株和果穗外形和硬粒型玉米无区别,但籽粒的胚乳全部由支链淀粉所组成,而普通玉米的胚乳则由约78%支链淀粉,22%直链淀粉组成。糯玉米的角质胚乳与粉质胚乳层次不分,籽粒呈不

6、透明蜡状。淀粉粘软细柔,有特殊香味,宜于鲜食或做糕点,亦可作粘贴剂及纺织业印染上浆之用。  甜质型又称甜玉米,是由另一个隐性突变基因su所形成的变种。甜玉米植株矮小,分蘖力强,果穗小,几乎全为角质胚乳,籽粒中含有较多的水溶性多糖、脂肪和蛋白质,淀粉含量较低。成熟时籽粒皱缩,产量比一般玉米低。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选育出制罐头用的甜玉米综合种1641,已投入生产,供出口外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甜玉2号是属于sh2突变基因的超甜玉米,比一般玉米要甜得多。云南的甜脆爱bt基因控制,能做蔬菜,很受人们欢迎。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  爆裂型玉米植株矮小,叶片狭窄,分蘖多,较晚熟,果穗、籽粒较小,产量不

7、高。在我国仅有零星种植。  玉米种质资源工作,随着工农业的发展,要求有更多新的栽培品种,以适应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品种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鉴定,才能创造出新材料和新产品,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多作贡献。  近年来,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基础上,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都进行了种质资源的鉴定、研究和利用工作,并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鉴定项目多达60项以上,其中包括植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对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