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条文说明)》2010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条文说明)》2010

ID:42269083

大小:967.62 KB

页数:69页

时间:2019-09-09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条文说明)》2010_第1页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条文说明)》2010_第2页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条文说明)》2010_第3页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条文说明)》2010_第4页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条文说明)》2010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条文说明)》201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2010条文说明制订说明《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城市规划编制标准规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对于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优化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时空资源配置,提高城市道路网通行能力,改善城市交通安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标准编制遵循的主要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公共交通系统、行人和非机动车在交叉口的路权;2、保障安全的原则-突出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的安全保障;3、节约土地的原则-既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又不占用不必要的土地;4、保护环

2、境的原则-加强交叉口规划过程中保护城市环境方面的作用;5、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条文和参数。二、编制工作概况编制过程及主要工作1、准备阶段(2003年9月~2004年7月)2003年9月,建设部在深圳召开全国城乡规划标准规范工作会议,会上确定由同济大学主编《规范》,经过半年多的酝酿和准备工作,《规范》开题会于2004年7月6日在同济大学召开,正式进入编写工作阶段。开题会原则同意编写组提出的《规范》编制大纲、主参编单位的分工和工作计划。2、调研及初稿编制阶段(2004年8月~2005年12月)(1)2004年8月5日,编写组在成都

3、市召开《规范》工作会议,会上确定了调研计划,决定通过函调、实地调查和专题调研的方式对全国18个大中小城市交叉口交通特征、行人过街、自行车道、公交专用道和公交车站布置、快速道路进出口交织段等项目进行调查,会后各参编单位对各自负责调查的城市进行了资料、数据、录像的收集以及实地的交通调查和数据处理。(2)2005年1月到2005年11月期间,各参编单位对各自负责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编写,最后由杨佩昆统稿,初步形成了《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讨论稿。(3)2005年11月15日编写组在北京召开《规范》编制工作会议,会议逐条讨论了各参编单位分工编写的条文,并就下一步

4、征求意见的相关工作安排达成一致意见,会后各参编单位按各自分担的章节对条文作了修改。3、征求意见阶段(2006年1月~2007年6月)(1)2006年1月,由主编单位汇总各参编单位的修改稿,统编了《规范》征求意见稿的初稿。向全国各地的顾问专家、高校、规划设计单位印发了120多份征求意见初稿。主编单位对反馈意见进行了分类整理,分别作了查证、修改、刪补等工作,形成《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二稿,提交专家预审会审议。(2)2006年7月12日编写组在同济大学召开了《规范》专家预审会,与会专家和代表对《规范》征求意见稿初稿的全部意见逐条进行了认真讨论,对《规范》征

5、求意见第二稿中的重要问题分章节进行了审议。在此期间,编写组也收到了建设部标准司对《规范》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意见,并指出《规范》须与华中科技大学主编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协调,内容不能有冲突。(3)按建设部标准司的要求,2007年3月11日编写组在同济大学召开了《规范》与《规程》的协调会议,明确了总体协调原则并就需协调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与协商,经过认真讨论,取得了基本共识。4、送审阶段(2007年8月—2010年7月)2007年8月21日编写组在北京召开了《规范》的专家审查会。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了规范编写组的汇报后,本着对国家

6、标准高度负责的态度对送审稿逐字逐句进行了认真审查,编写组根据《规范》专家审查会的意见及建议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并于2008年8月形成正式报批稿后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标准规范归口办公室。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根据住建部规划司下达的审阅意见,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最后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标准规范归口办公室。(一)开展的专题研究信号控制交叉口进口道饱和流量是交叉口规划设计的主要指标。本次规范编制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开展了专题的研究,分东南西北、大中小城市,共在我国18座城市对这个参数进行了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料。经过统计

7、分析,分不同类型城市,给出了直行、左转、右转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以及在交叉口规划阶段需要的车道宽度、坡度、转弯半径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和算法,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以及以后交通信号控制管理的准确程度,为《规范》的编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规范》编写组还对城市快速路进出口交织段长度与通行能力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确定规范取值具有指导意义。(二)征求意见的范围及意见2006年1月,由主编单位汇总各参编单位的修改稿,统编了《规范》征求意见初稿。向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杭州、深圳、西安

8、、哈尔滨、南京、合肥、济南、厦门、郑州、成都、昆明等城市的顾问专家、高校、规划设计单位印发了120多份征求意见初稿。共收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