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ID:42289720

大小:17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11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_第1页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_第2页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_第3页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_第4页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伦理道德”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生活准则论即人生理想论,而人生理想论之最大贡献是人我和谐之道之宣示。孔子的仁,墨子的兼,都是讲人我和谐之道。”“道德哲学”斯宾格勒“道德灵魂”黑格尔“客观的家庭孝敬”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先秦——汉唐——宋明三大阶段;先秦: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善恶报应信念;儒、道、法汉唐:(两汉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玄学伦理:自然价值观对儒家“名教”品评。宋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继承和弘扬优秀

2、传统文化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北京大学出版社《人生理论与实践》;推祟仁爱好礼,强调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道德责任;“修己慎独”与“勇毅力行”的道德实践传统;“克己奉公”、“精忠爱国”的爱国主义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在人伦关系上,中华民族推崇仁爱好礼的原则,强调“推己及人”与人际和谐;重视人伦关系,提倡人伦价值。“礼崩乐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3、(《论语·颜渊》)仁——爱人思想表现了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念。“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的极致。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二。”“忠恕”——“仁之方”,“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解释“忠”;“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忠恕”相通而有别,分别从积极(忠)和消极(恕)两个方面展开了“爱人”原则,而作为行“仁之方”。“推己及人”“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西铭篇

4、》“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张岱年先生在《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在阶级社会中,这种思想可能起麻痹人民斗争意志的作用;在和平时期,这种思想可能起保护劳动力,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的积极作用,这都是以历史时期的实际条件为转移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君礼、臣忠、君惠、民信

5、,相互负有道德责任与义务。“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的思想有时代局限性,但将其中合理部分赋予新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有作用的。比如孔子讲“孝’.我们今天也提倡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很难想象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孝顺,却会热爱自己的祖国一一母亲?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在道德主体修养上,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比较丰富的关于修养方法与修养境界的理论。“修”指修身,“养”指养性或养心。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已、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它强调要“克己”、“养心”、“内讼”(对自己进行批评)

6、、“慎独”,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强调对自己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形成了专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颜乐处“吾十有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实现理想人格,儒家把“圣人”、“仁人”作为最高的理想人格——“先器识而后文

7、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儒家的理想人格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通过修身养性成为圣人君子;另一方面,圣人君子成为统治者,去实行王道,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从而使天下太平,进入大同世界。这便是儒家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指主体的内在修养,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外王”指把主体的内在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即对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追求。“内圣”先于“外王”,“内圣”之后,还要“外王”,这是儒家道德修养的传统。“夙夜在公”(《诗经·召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