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ID:42306660

大小:29.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2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_第1页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_第2页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_第3页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_第4页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0907067李颖09法学(2)班一、关于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所读的第一本与法律有关的外国小说,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小说的阅读。今天当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初读时的焦急,乏味,冗长,抽象的感觉,反倒像是花开过后,依旧有淡淡的余香,让我久久还沉浸在对伊柳沙的心疼,对对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无限期望以及俄国审判制度的好奇。阅读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你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想着是因为要完成作业才去读书,必然不会全身心投入到小说中去,反而会更觉得无聊,焦虑。但是又正是因为阅读是漫长的过程,才又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忘记当初功利的目的,融入进小

2、说,只是纯粹的为了阅读而阅读,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意义。对我而言,读书其实只是一种状态,一种能够平心静气,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进入大学后总想着要读一些与法律有关的名家、大家的著作,接受高水平法律思想的洗礼。但是真实的情况的进入大学后的我们都越来越浮躁,电脑和手机阅读让我们离“书”也越来越远。直到读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我才觉得,其实不一定非得要读那些纯法律思想的书才能提高学术水平。只要读了,哪怕是一本小说,哪怕是一本与法律无关的书,都是能够让人有所收获的,又或者只是让浮躁喧嚣的心平静,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由于法学基础薄弱,我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深刻的认识,但是我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3、》时,心里经常会冒出许多想法,有疑问,有感叹,有反思或许还有对比,接下来就谈谈我这一个多月的阅读感受。二、感受(一)这一家人小说中老卡拉马佐夫,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是一个自私,吝啬,荒淫无道并且贪婪好色的小地主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令周围人都憎恨的人,却有四个性格迥异的儿子。老大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或许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继承了老卡拉马佐夫的自私,贪婪,我在看书的初期差不多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越往后读就越觉得米嘉可怜,正如那就老话“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特别是看到米嘉在接受审判时的自责、反思、和突然升起的对未来的无限渴望,假如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也就是他的父亲没有被谋杀

4、,米嘉也许会一辈子活在对父亲的憎恨和对金钱以及美色的欲望之中。但或许这又是当时那个时代人性的缩影,俄国在社会转型期间,不仅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在发生着变化,连同人们观念和思想也一同影响着。米嘉的童年是在父爱母爱缺失的条件下度过的,从小就倍受冷落,这样的人要么满怀仇恨长大,然后变得强大再回头报复所有伤害过他的人,要么就会自暴自弃,没有目标。很显然米嘉是后者,但是在米嘉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没有那么多仇恨的,从小时候开始,他就知道为了一磅的榛子的恩惠而感恩二十年,从这一点来看,米嘉是善良的,其杀害自己父亲的可能性也是很少的,当然,判断一件实事,只是从推理和性格分析是不可靠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总

5、之,在小说的最后,我对米嘉充满了同情,为了他那一颗还善良的值得挽救的心,为了他突然明朗的对未来的期望。除此之外,米嘉的坦率和单纯也令我印象深刻,他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比如他对卡捷琳娜的炙热的爱,就算她同时也是自己父亲看上的女人,他也要与之一较高下;再比如他也不遮掩对父亲的厌恶,甚至对他动手。但他的张扬和放荡同时也导致了周围人对他的不满,高傲自大,不学无术,这些评价在最后的审判中对他的冲击力很大,也让他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众人心目中形象,此时的米嘉就算是浑身是嘴也不能为自己辩解。老二,伊万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学识渊博,积极沉稳的年轻人,但随着故事的不断进展,伊万变得越来越空灵,仿佛一直飘

6、荡在天空中,没有根,没有着落,以至于在父亲被杀害后,被斯麦尔科加夫诱导得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中,甚至出现幻觉,在正反两面中徘徊,不过最终在良心和信念的拷问下,知道真相的他决定为了还米嘉的清白,冒着自己可能背上弑父罪名的风险,在法庭上作证。伊万的心理活动很丰富,但却往往表里不一,比如,他深深爱着卡捷琳娜·伊万诺夫·维尔霍夫策娃,但却常常矢口否认。再比如,其实他也憎恨自己的父亲,但是却不像米嘉般展露无疑。总的说来,伊万在小说后期,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本来清晰的人生目标,态度,一下子变得迷茫,慌乱,我不知道这是否也在预示着俄罗斯在当时的时代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站在国家发展道路的三岔口

7、上,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至于阿廖沙,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第三个儿子,文章中把他作为一个近似神圣的人,没有仇恨,没有欲望,是一个被升华的形象,他的光辉笼罩着每一个心存“魔鬼”的人,似乎阿廖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某种积极的能带给人们无限希望的精神。小说里不管是善良的、邪恶的、冷漠的、势力的人物几乎都对阿廖沙怀有好感,就算是存在某个反对阿廖沙的,那也是出于对他的嫉妒和羡慕。也许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处在变革时期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借阿廖沙这一人物形象表达对俄国未来的期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