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社会治理问题的思考——以青海藏区为例

藏区社会治理问题的思考——以青海藏区为例

ID:42370158

大小:425.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3

藏区社会治理问题的思考——以青海藏区为例_第1页
藏区社会治理问题的思考——以青海藏区为例_第2页
藏区社会治理问题的思考——以青海藏区为例_第3页
藏区社会治理问题的思考——以青海藏区为例_第4页
藏区社会治理问题的思考——以青海藏区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藏区社会治理问题的思考——以青海藏区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015年1月第1期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mal0fSocialistCollegeJan.2015NO.1【民族宗教】藏区社会治理问题的思考——以青海藏区为例何启林(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青海西宁810001)摘要:社会治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维护社会稳定重大方略的调整,而在青海藏区要实现社会治理,不仅要形成各民族国家认同为基础的社会共识,加快各级政府角色和定位的转变,还要在寺院管理上应从“管控”走向合作。关键词:青海藏区;社会治理;问题中图分类号:D6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981(2015)01—0035—05社会

2、治理作为一种思潮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以来,“治理”开始被赋予新的含义。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JI勺概念作出明确界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与“管理”相比,“治理”更多地注重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强调治理主体与被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着“治理”取代“管理”,成为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这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不仅在理论、理念上指明了方向,而且提供了实践中实施的可能。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尤其是藏区面积占

3、到全省总面积的96.6%,占到全国藏区面积的1/3,藏区的社会治理就更具紧追性和重要性。基于此,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开展论述。一、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方略维护社会稳定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社会治理目标,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十八大报告强调在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的社会建设中提升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以社会治理为核心的社会稳定,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强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现代化,必须建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

4、互动网络,以此实现合作管理和公共利益最大化。毫无疑问,社会治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是我党在执政理念方面的重大变化,可以讲,将治理理念纳入党执政话语体系,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党执政提出的要求。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且,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必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近年来,青海省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基层干部“5+2”、“白+黑”的精神,并没有改变“应急不暇”式

5、的维稳状态。就目前我们在藏区治理中采用的各种手段方式以及取得的成效来看,实际上并未摆脱因单一的管控理念,从而在社会治理中显现出力不从心。长期以来,在反分裂反渗透过程中,我们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因此,从治理藏区的宏观角度来讲,我们治理方略的调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社会治理涵盖多种社会要素,而一味地压、收稿日期:2014—09—12作者简介:何启林,青海省社院民族宗教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民族问题研究。·35·万方数据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控,其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成本与巨大压力,都不是社会治理的本质诉求,高压式的管控

6、已难以为继。如何走出当前的维稳困境,建立起从管理走向治理,从一味强调的单一、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管控,走向治理的主体多元,走向多方参与合作,充分调动民间力量,赢得社会积极回应,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并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承担责任与风险,建构化解社会风险的信任机制与治理模式,是当前亟需破解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初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四个“决不”意味着以压制进行的维稳思路,将调整为以权利维护为目标的回应型维稳

7、。青海藏区的维稳,必须从社会治理的理念和要求作出积极回应,改变惯性维稳套路,实现维稳方略的转变。二、社会共识:实现各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一般而言,国家认同由国家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进程逐步建构而成。法治中国建设下的国家认同,应是在保障每一位国家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公民个体自觉恪守社会规则之前提下建立与形成的,否则,“四个认同”仅仅属于政治话语体系。昆明“3.01”事件发生后,中央采取的策略是就事论事,不与特定地区、特定民族挂钩,对侵犯人民权利的暴恐事件予以依法制裁。但各个地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中央精神相悖,伤及民族情感的事情,使国家族

8、际平等、诉求畅通等问题不断聚焦,从而形成社会层面的歧视,这是对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最大肢解。当前在藏区维稳中有种倾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