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渡汉江》(北师大)

【教学设计】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渡汉江》(北师大)

ID:42372028

大小:62.5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4

【教学设计】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渡汉江》(北师大)_第1页
【教学设计】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渡汉江》(北师大)_第2页
【教学设计】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渡汉江》(北师大)_第3页
【教学设计】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渡汉江》(北师大)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渡汉江》(北师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鉴赏·评论《乡愁诗两首-渡汉江》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教材分析《渡汉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是宋之问(一说是李频),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2.通过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过程与

2、方法目标】1.通过品读,体会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情感;1.通过比较,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2.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教学难点】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课前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布置预习任务。◆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宋之问受

3、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及第,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二、诗文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岭外:今广东省一带。怯:畏缩、胆怯。三、指导朗读: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

4、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四、诗文赏析: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五、比较探究:异曲同工“真”“奇”“妙”——《渡汉江》与《述怀》比较鉴赏述怀杜甫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以下简称“宋诗”)写的是贬客归家之心事,盛唐诗人杜甫的《述怀》(以下简称“杜诗”)

5、述的是身经丧乱之情怀,但两诗的感情之真、反接之奇、渲染之妙,可谓异曲同工,下面分别作一赏析。(一)感情之“真”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宋诗和杜诗之所以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某种共鸣,首先归因于诗人的真情实感。正如宋顾乐称《渡汉江》“贬客归家心事,写得逼真的绝”,申涵先说《述怀》“非身经丧乱,不知此语之真”。宋诗的前两句追叙谪居岭南与家人音讯断绝的情景,一个“断”字,真实地道出诗人的思家之苦,思乡之切,其羁旅之愁、孤寂之感也尽在其中。特别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两句,更是把诗人急切盼音书又怕不祥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刻画得

6、细致入微,维妙维肖。透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更真切,富于情致,惟其如此,才能感人。和宋诗一样,杜诗的前两句同样着力表现由战乱造成的和家人音讯断绝之久,透露出岁月难捱、乡情难捺的痛苦。后两句将诗人心中郁积的牵挂、忧思、悬想,用顿挫曲折的手法,抒写得真切动人。(二)反接之“奇”宋诗和杜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运用了“反接”的表现手法,所谓“反接”,看似与常情相反,实际上是表现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正常心理。宋诗和杜诗虽然感情的性质很不相同,但表达方式却

7、惊人的相似。前两句都极力描述音书断绝、时间久远给诗人带来的精神痛苦,按照常情,宋诗的后两句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特别指出的是杜诗,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该说此时“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而两诗后两句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但仔细品味,又觉在情理之中,是在前两句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这种感情可以说古今一也。著名作家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说:“‘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我怕,怕,怕家信中

8、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结合老舍先生这段文字,就可以理喻只有像诗人所写,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三)渲染之“妙”感情之“真”,真挚动人;反接之“奇”,令人称绝。但如果没有了必要的渲染,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宋诗和杜诗的巧妙之处还在于渲染。乍看两诗的前两句,平平叙起,从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