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的审美意蕴

文化散文的审美意蕴

ID:42425731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4

文化散文的审美意蕴_第1页
文化散文的审美意蕴_第2页
文化散文的审美意蕴_第3页
文化散文的审美意蕴_第4页
资源描述:

《文化散文的审美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散文的审美意蕴——评《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云南民族人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罗云香格里拉一词最早出现于希尔顿小说一一《消失的地平线》,希尔顿本人从未到过滇西北,然而其人却以此地为背景虚构出梦幻般的伊甸园,小说一经付梓,好评如潮。后由电影公司翻拍成电影,收益丰厚的同时,使得香格里拉i词红遍全球,给二战中苦闷忧郁的人们带去一个诗意意象,并掀起长达半个世纪寻找香格里拉原型的热潮,九十年代末,中国政府将其原型定位于云南省迪庆州中甸地区,Z后屮甸更名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一个圣洁肃穆的藏区,被诸多文人赋予多重韵味,其中多是涉及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散文,这类文章采用

2、理性视角对文化进行解读,又可叫文化散文,文化散文,古已有之,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复兴态势,并取的突破式创新,涌现一•批具冇较高学术修为和人文关怀的文化散文实践者,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因《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散文住作誉满天下,作为一个边疆地区学者型官员,刘建华的散文集《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以一种别具一格的现实主义手法,融合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意境张力等写作手法,将儒家文化中“天人之际”“以人为木”文化呈现得富有审美蕴藉,作家以客观冷峻的笔调,刚健简约的风格,再现出神秘奇幻而又雄浑厚重的雪域高原,刘建华的散文是感性想象与理性思考的结品,是作为人民公仆的历史使命感

3、与作为文人学者对生命意识的沉思,他的散文大气磅礴冇Z,婉约绮丽有之,绚美雅致有之,冲淡平和有之,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文本形式,字里行间无不散发出藏族文化之淳厚。木文结合具体的文木细读,从和谐之美、结构之美、语言之美三个方面着眼,对文本中的文化审美进行挖掘和分析。一、和谐之美《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最显著之处在于文木思想内涵的和谐,在这部散文集中随处可见儒家“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作家在文中理性看待物质文明下的高原现代化进程,一则报Z以喜,一则怀Z以忧。以至于在《谁來唤醒独克宗?》一文屮,痛心疾首地焦虑着“古城一旦被糟蹋,则万刼不复”。文屮写到作家因工作需要“二进泥汝”,群众

4、处于感激礼敬之情,自发地悬挂作家视察时的照片,忠厚淳朴的藏民以他们崇高的敬业献给这位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干部,官民一家,执政为民,这本身就是儒家提倡人与人和谐的恭行。然而作家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地位放在第一,坚辞不受。喟然兴叹说“我们的照片算不得什么,严格來说,真的什么也不是”O这并非侨揉造作,而是文人良心和优秀党员作风,更兼儒家君子之风骨一一为政以德。待听闻一家投资企业撤出香格里拉,那时的作家已调离该地,未担任该地政府官员,可依然忧心忡忡地发出“不知古城今夕何夕”的怅然若失,面对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云南提出跨域式发展,使得生态极为脆弱的香格里拉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一

5、个是占城与门然景观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另一个则是传统游牧文化与都市现代文明的碰撞问题,当下,如何保存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成了极为迫切难题,作家主张保护在先,开发在后,实际是一种统筹兼顾思想。观之儒家的天人之际实质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来思考,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利用自然造福于人民,又要尊重口然界客观规律,切勿一味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口然和征服口然。主张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即达到“合和”的境界。处于职业习惯性思维,作家信仰唯物主义,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切自然景观特殊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得出其规律,把握“雪山冰川”“高原湖泊群”“佛光禅

6、意”存在原理,并报ZU然的敬畏,对藏民的佛教信仰表现出崇高的尊重,然而并不囿于简单的宗教信仰层面,整体上符合自然主义的哲学理论,“认为口然就是存在,存在就是自然,自然之外无存在。所谓超自然的存在在科学的检视下也可以被理解为i种自然状态”①由于日常的相互交流与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更具包容性,民族之间的差别很少在现实生活中被突显,人们在口常交往中也很少考虑对方的民族因索,更多是地域性认同而非民族性认同,人与人的和谐得以彰显。二、结构之美作家的文本框架与写实风格的和谐,显示出结构上的匀称和构思Z巧妙。综合起来,作家共塑造五大文化意彖,分别为:第一古城文化;第二藏民为主的少数民族

7、文化;第三是雪域山林文化;第四干部文化;第五香格里拉符号文化。每一个文化符号都是一个个活生生香格里拉的元素,人物虽然出现较少,但刻画真实,形象典型,描写客观,透出知性的美、和谐的美。严格意义而言,《香格里拉一远占的呼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散文,但若将文木细读Z后,你会发现文集屮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符合一个写作模式,或者叫做写作风格的重叠化选择。若把《中甸遐想》上、下合二为一,整部散文集共计二十九篇,总体上可以大致归属于同一个写作模式,科普式宏观介绍一白描式线条勾勒一浪漫主义的抒情一现实主义的改良呼吁。同一文集中多篇文章的相似性模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