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

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

ID:4244760

大小:686.49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1-30

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_第1页
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_第2页
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_第3页
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_第4页
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3卷第2期Vol.33No.21998年4月SCIENTIAGEOLOGICASINICAApr.,1998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马学平(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韩作振王英华(山东矿业学院泰安271019)(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摘要华北地区的冶里-亮甲山期地层由两个层序组成,“冶里”层序包括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底部的地层,相当于牙形石Utahconus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sevierensis带至Scalpel-lodustersus带,“亮甲山”

2、层序包括其余的亮甲山组地层,相当于Serratognathusbilobatus带至Paraserratognathuspaltodiformis带。由于海水由东北向南侵入,北部地区以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发育为特征,主要属开阔海沉积,而南部及西部地区基本为高位体系域,主要属潮坪及局限海沉积,介于两者之间的曲阳-五台一带常以滩相为特征。这种体系域展布格局与生物地层相吻合。在晋南及豫北地区,常缺失海侵体系域的化石带,此外,由于每个层序结束时海退由南向北,因而南部地区又往往缺失高位期晚期或最晚期的地层。华北最北部,如河北平泉、秦皇

3、岛一带,亮甲山组顶部见有一段在华北大部地区缺失的地层(Jumudontusgananda-Scolopodussunanensis带),它代表了下一层序低位期间的沉积。随着海水再次由北向南侵入,结果形成了下马家沟组底部由北向南的超覆,也就是说,南部的贾汪组可能相当于北部下马家沟组的中下部,而不是底部。关键词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早奥陶世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1引言华北地区的下古生界地层研究程度很高,包括生物地层方面,如安太庠等(1983);岩石学方面如王英华等(1988);岩相古地理方面如冯增昭(1990)。这些成果,尤其是生物地层工作

4、的进展,为在华北地区开展层序地层学及其沉积体系域展布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的研究范围北以大同至承德一线为界,南抵华北地台南缘秦岭褶皱带。西至吕梁山区,东以郯庐断裂为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识别由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周期性所产生的物理及化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马学平,男,1960年3月生,副教授,古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及沉积学专业。1997-01-31收稿,1997-10-27改回,沈丽璞编辑。地质科学2期马学平等: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167沉积特征来划分和对比地层,我国目前也已有许多学者

5、着手于层序地层的研究工作。具体华北地区来说,有乔秀夫、高林志(1990)对北京西山寒武系层序地层的研究,马学平等(1995)对北京西山奥陶系层序地层的研究,陈杰等(1995)对徐州寒武系层序地层的研究。上述研究都是针对单剖面的层序分析,为搞清沉积体系的展布概况,实测了北京西山、山西恒山、山西中阳、河南嵩山、河北峰峰、江苏徐州、安徽淮南等7个下古生界剖面,详细观察或部分实测了河北唐山、秦皇岛、山西交城、洪洞、山东张夏等剖面,收集了34条露头辅助剖面及分布于各个坳陷内的40余口钻井剖面。在此基础上,结合室内微相分析及古生物地层研究

6、,对野外实测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分析,并探讨了其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本文着重讨论奥陶系冶里期-下马家沟期早期的体系域展布及岩相古地理。1华北地区早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及层序特征1.1二级海平面变化旋回整个寒武纪时期,海水的进退规程基本上可分为南北两区。南部地区自以辛集组或猴家山组为代表的海侵开始之后,从总的海平面变化趋势看,在徐庄期—张夏期海平面是最高的时期,之后,由于发生了“翘翘板”运动(孟祥化等,1993),南部的海水在崮山期开始变浅,例如,豫西地区基本是潮坪的沉积,到凤山期末,海水已从南华北(包括豫西地区、周口坳陷及淮南

7、地区)退出,直到下马家沟期才又出现海相沉积。北部地区自府君山期海侵开始后,海域范围不断扩大,直到徐庄期,海水基本覆盖了整个华北地区,徐庄期—崮山期,海平面基本保持了高水位。奥陶纪开始,华北地区的古地理格局明显表现为北低南高,即北部水深、南部水浅,甚至全部暴露;海侵方向基本是由东北向南,这种特征在奥陶纪早期的两个层序中非常明显。它们与原地层单位及生物带的关系如表1所示。总的来看,寒武纪时,辛集期(或府君山期)至徐庄期的海平面总的趋势是升高的,张夏期至崮山期海平面是高水位稳定时期,在此之后,海平面逐渐降低。奥陶纪的冶里期和亮甲山期

8、时,海域范围已大大缩小,华北地区南部缺失冶里组和亮甲山组,这两期的海平面继续了寒武纪末期的变化趋势,即降低,最后到亮甲山期末,海水已从华北大部分地区退出,因此,从辛集期的海侵至亮甲山期末的海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二级旋回(超层序A)。下马家沟期至峰峰期是华北地区另一个二级旋回(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