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面汇流的试验研究

坡面汇流的试验研究

ID:4245656

大小:134.5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30

坡面汇流的试验研究_第1页
坡面汇流的试验研究_第2页
坡面汇流的试验研究_第3页
坡面汇流的试验研究_第4页
坡面汇流的试验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坡面汇流的试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水利学报SHUILIXUEBAO第7期,,锚坡面汇流的试验研究j墨●-—彰_—一查岂——旦—一王安智敏‘西安空军工程学院机场建筑系)·提要f2f/7i角本文根据大量的室内模拟降雨汇流试验,分析了降雨强度.雨型、面形状、坡度及粗糙度等因素对坡面汇流的影响.着重探讨了雨强与洪峰流量及忙流时间的关系.雨型对洪峰流量的影响规雒等问题,对坡面汇流的理论研究及小流域的径流计算都具有孤c宴的煮业关键词坡面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雨型,丝!’避!嚏一.、前言坡面流问题是水文研究的重要基础.天然坡面受降雨、坡面特性的综合影响,

2、汇流状况比较复杂.由于水层薄、流动不稳定,野外观测比较困难.因此,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已成为坡面流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模拟降雨试验装置,用于产、汇流及坡面侵蚀等研究“.本文利用空军工程学院研制的室内模拟降雨汇流试验装置,分析了降雨强度、雨型、坡面形状、坡度及表面粗糙度勾图1下垫面形状示意对坡面流的影响,以探讨坡面汇流的规律精,验证现有的坡面汇流理论二、试验装置及试验内容(一)试验装置模拟降雨汇流试验装置由供水系统、降雨系统、量测控制系统和下垫面组成.降雨面积105m2,由一系列水管上均匀布置的1600多个喷嘴滴水来模拟降雨.降雨过程由微机控

3、制,雨强可在2mm/min内变化.下垫面为12×8.5m的水泥或沥青坡面,划分成两块,形状为矩形、梯形和三角形,见图1.坡面一侧有矩形边沟,出口用三角堰测流.系统能自动记录两个三角堰的水位过程,并由计算机换算成流量过程后自动打印.试验装置的详细介绍见文献[3】.}本文于1992~1tl2月21日收到●—‘84·●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赋验内容为了研究降雨及坡面特性对汇流的影响,进行了下列试验.1.降雨降雨分为均匀和不均匀雨强两种.均匀雨强从0,6至2.Omm/min共8种,历时5—_8min,坡面水流达到稳定状态;不均匀降

4、雨共有lO种雨型,包括多种三角形和梯形,平均雨强均为1mm/min.降雨历时2_{min.2.下垫面下垫面形状有矩形、三角形和梯形;坡度分别为0.8%、1.6%、3.2%;材料有水泥混凝土和沥青砂两种,水泥表面拉毛,糙率较大,而沥青表面较光滑.各种降雨强度、雨型、下垫面坡度、形状及糙率的组合共约700种,每种重复2、3次,共计模拟了1600多场降雨.三、试验资料分析试验资料的分析可从水文学和水力学两个方面进行.本文主要从水文学角度,分析各单项因素对坡脚或沟槽出口流量过程的影响,从而揭示坡面汇流的一些规律.(一)雨强的影响雨强是坡面汇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当

5、均匀降雨持续一段时间后,坡面出El达到稳定的最大流量Q根据水量平衡原理,Q与雨强,和汇水面积,成正比,eP:Q(1)试验结果完全与之相符,见图2.雨强同时影响流量过程线的形状,当雨强增大时,坡面水层增厚,流速加快,汇流时间缩短.在雨强均匀时,从降雨开始到流量达到稳定的时间为汇流时间.图3是汇流时间T与雨强,的关系,在双对数纸上呈直线趋势,可用下式表示:T=f/I”.(2)式中,n为指数,一般在0.4左右;T。为参数,与坡面长度、坡度、糙率等有关,详细分析见文献[4].田2稳定流量Q与雨强,f冉关系田3汇巍时间f与雨强州冉关系由于坡面流速随雨强而变,引起

6、了坡面汇流的非线性,涨水和退水段的流量不满足倍比原理.但平衡段的流量与雨强成正比,满足线性关系.若对均匀降雨下的流量过程一85—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无量纲化,即绘出Q(Q/Q)和(f/f)的关系,可以发现雨强对Q一t关系并无影响.图4是8种雨强的无量纲涨水过程点据,图中点据都在平均线周围,没有随雨强变化的规律.这与奥弗顿(D.E.Overton)~人分析结果是一致的”,也与坡面流的运动渡理论相符.坡面运动波方程为:f丛+型:r{at。9x‘。(3)Q=ah,式中Q为单宽流量,h为水深,,为净雨强,t为时间,X为距离,、m为参

7、数.当雨强均匀,可求得解析解.其中坡脚的平衡流量:Q儿,(4)式中为坡面长.此式与式(1)一致,因单宽坡面的面积等于坡长.涨水段的流量为:Q/Q=“/f)。,(5)此式中Q/Q与/f是单值关系,与雨强无关.这与图4的结果一致.式中为:【■),(6)此式与式(2)一致,其中I的指数为一1)/m,当采用曼宁公式,取m=5/3时.指数为0.4,也与试验结果相符.类似地可得退水段的流量过程:一+()_o-c式中f,为降雨停止以后的时间.可见无量纲化的退水过程也与雨强无关.这说明在时间无量纲化后,不但平衡段符合倍比原理,在涨水和退水段也可用倍比原理,这为流域汇流

8、非线性改正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笔者据此提出的变动面积一时间曲线法就是这一原理的应用,取得一定的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