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早熟糯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极早熟糯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ID:42466833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5

极早熟糯玉米栽培技术要点_第1页
极早熟糯玉米栽培技术要点_第2页
极早熟糯玉米栽培技术要点_第3页
极早熟糯玉米栽培技术要点_第4页
极早熟糯玉米栽培技术要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极早熟糯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极早熟糯玉米栽培技术要点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种植极早熟糯玉米的具体栽培管理等措施。关键词:极早熟糯玉米;品种选择;地膜选择;肥料的施用;播前种子处理;出间管理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63-11地块的选择种植极早熟糯玉米,主要是以获得鲜糯质玉米籽粒为目的,为了保证鲜糯质玉米的品质,预防外來花粉的侵染,在选择地块时,要有一定距离的隔离带(或有效屏障物),一般在200米以上,地势平整,地力均匀,土质肥沃的地块。2品种选择极早熟糯玉米有极早糯65、星糯668、星糯568等十几个品种,出苗到采收的时间65〜68天,株高2米左右,适

2、合早春和保护地栽培。3地膜选择最好选用2米宽的地膜平铺4行玉米,或用1.5米宽的地膜小拱棚双行种植。4底肥选择种植极早熟糯玉米,是以鲜食玉米为目的加以利用,为了确保其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应合理增施有机肥,适当施用化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kg左右,化肥最好选用复合控缓释肥,因为复合肥中各种营养元索配合在一起,符合作物的需肥规律,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一般亩施50kg,且肥料全部底施。5足境浅播山于来年糯玉米播种较早,气温偏低,如果土壤墻情不足,此时造墻会降低地温,播种后,会影响糯玉米种子的发芽出苗,造成缺苗断垄。因此,上冻前一定要精细整地,浇足水,开春播种,播深1〜2cm。6种

3、子播种前的处理为提高苗子的整齐度,减少因种子大小不一造成的大小苗,播前应精选种子,剔除掉砒瘦籽粒和杂质,选出饱满的籽粒留种。播种前选晴好天气,将待播种均匀地摊凉在晒场上,不断翻动,晾晒2~3天,促进种子的后熟,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有利于壮苗增产。7药膜包衣对购买的非包衣种子,应进行播前药膜包衣。药膜包衣用咲喃丹12%、三醴酮1.5%、多菌灵3.5%、锌肥和成膜剂,制成包衣剂,按包衣剂和种子1:40的比例均匀地将其涂附在种子外表,晾干成膜后播种。可促进幼苗生长,增加产量,并対病原菌和地下害虫有一定的预防作用。8适时播种为提早上市,沧州、廊坊、保定等地一般在3月中下句播种。并确保

4、一次播种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以充分发挥群体的增产潜力。9出膜时间若使用地膜,幼苗3叶时在地膜上捅破小孔通风炼苗,两天后将茎叶提出膜外,进行定苗,并用土压好地膜破口;若是使用小拱棚,可延迟至6~8叶出膜定苗。10合理密植只有在合理保证密度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一般亩种植3500〜4000株。11注意除藥除草极早熟糯玉米多有分篥习性,只需掰掉从茎基部生长出的分菓,切勿掰掉叶腋里的穗芽,虽然这些小穗芽不能成穗,却可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促进籽粒灌浆。同时,适时除草。12注意浇水玉米从拔节至抽雄吐穗期,植株生长旺盛,是根茎叶生长和雌雄穗分化的旺盛期,此时气温升高,蒸发量大,一

5、般占总需水量的30%〜40%,如遇干旱易造成卡脖旱,引起雌雄发育不良而造成减产。同时抽雄、乳熟期仍需耍较多水分,占总耗水量的20%〜25%,直接影响灌浆。如果出现持续10天左右未降雨,玉米白天叶片卷曲,早晚叶片不能恢复时,应考虑进行灌溉。一般在大喇叭口期浇头水,吐丝期浇第二水。13隔行去雄去雄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增产措施,玉米去雄后叶色深绿,雌穗吐丝提早了2~3天,早熟5~7天,果穗增大,禿尖和瞎穗减少,可增产10%左右。去雄应在雄穗露尖、顶叶尚未散粉时进行,过早容易带顶叶拔出,过晚起不到去雄增产作用。去雄应隔行或隔株进行,不要连片去雄,地头地边应少去或不去。去雄的株数一般不超过总株数

6、的1/2,以免影响授粉。地块小、天气干旱或阴雨连绵,去雄株数应减少,不超过总株数的1/3,去雄应在上午进行。注意勿伤叶子。14吐丝期防蛀吐丝期要每天查看花丝,如发现玉米螟幼虫,可用500-1000倍敌百虫或敌敌畏药液喷洒于花丝上。如花丝较长,可先剪短,再喷药。15适时收获种植糯玉米是以鲜食为冃的,因此,采收鲜穗一般在玉米授粉后22〜28天即可采收,一般收获期在6月中旬,品质最佳,亩产鲜玉米900〜lOOOkgo收获后的秸秆可作青贮。16间作增效为增加种植效益,可与生产周期较短的早春菜间作,如小口菜、油菜、水萝卜、生菜等。参考文献[1]谭福忠•极早熟糯玉米新品种克粘1号的选育及应用•

7、玉米科学,2003,11(2):57-58.[2]邵景坡,张巧云•鲜食玉米高产值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1992(4):3-5.作者简介:胡国燕(1966-),女,汉族,河北沧州人,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