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光效栽培效果試驗

水稻高光效栽培效果試驗

ID:42470808

大小: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5

水稻高光效栽培效果試驗_第1页
水稻高光效栽培效果試驗_第2页
水稻高光效栽培效果試驗_第3页
水稻高光效栽培效果試驗_第4页
资源描述:

《水稻高光效栽培效果試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水稻高光效栽培效果試驗摘要:本試驗以水稻龍粳26為試驗材料,對株髙、分藥、葉面積指數、幹物質重變化、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進行測定。結果顯示,高光效栽培法對水稻株高影響不顯著,但可以加速水稻生育進程,有效促進分藥、增加葉面積指數、利於幹物質積累,畝增加産量為42.4kg,增產率可達7.2%關鍵詞:水稻;髙光效;產量水稻是陽生作物,隻有在充足的直射陽光下才能健壯生長發育。光照的強弱決定著水稻生育的快慢、生育期的長短和開花結實的好壞及產量的髙低。據有關專傢測定,我國水稻的光照利用率一般隻到光能的0.4%、高產田塊或高產

2、地區達2%,並指出如將光照利用率提髙到1%,産量可增加1倍,可想而知,單靠施肥來增加作物産量,將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通過提高作物對光能的利用率來增加產量,則有著巨大的潛力。水稻高光效栽培是有效的增産途徑1試驗材料與方法1・1試驗概況:試驗在前進科技園區進行,草甸白漿土,地勢平坦,土壤有機質38.4g/kg.城解氮146.88mg/kg.速效磷26.7mg/kg.速效鉀133.25mg/kg,pH值6.051.2試驗材料:試驗材料為龍粳26,主莖11片葉1・3試驗設計:采用大區試驗的方法,設2個處理,不設重復。處理

3、1:20cm和40cm寬窄行,南北插秧(對照)。處理2:20cm和40cm寬窄行,南偏西23.5°C插秧(髙光效)1.4田間管理技術要點:4月5日播種,5月24日插秧插秧,插秧規格30X10cm;畝施肥量:有機肥30Kg/畝,尿素4K”畝,二鞍6Kg/畝,硫酸鉀8Kg/畝。其它田間管理同大田生產gl1・5調查項目和方法: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每個小區設3個調查點,每個調查點為長勢均勻的連續10穴,調查株高、分藥動態和莖數,算出平均莖數,取樣為與平均莖數相同的樣株三穴,測定幹物重和葉面積,秋季收獲時每個小區取3個點

4、,每點1❷,進行室內考種測產,同時進行實收,計算産量葉面積指數采用方格紙法。取方格紙(面積為10cmX5cm或lOcmXIOcm或10cmX20cm),把有代表性穴取回,將莖上的葉片全部剪下以後,隨即選取一定數量的葉片,把方格紙鋪滿,超出部分剪下,用天平稱方格紙上葉片的重量即小樣重,用天平稱一穴全部葉片的重量(葉全重)。每穴葉面積(C❷)二葉全重/小葉重*小葉面積。葉面積指數二每穴葉面積(C❷)*每❷穴數/10000(坤)2結果與分析2.1各處理葉齡調查各處理葉齡值如表1。6月1日開始每隔5天進行葉齡跟蹤,截至

5、7月21日,發現在7月6日時葉齡已經定型,每片葉片生長時間為“5天”,今年氣溫高,葉齡值較歷年提前,葉片生長規律基本符合“營養生長期每片葉片生長需5-7天,生殖生長期每片葉片生長需7-9天”。處理2的葉齡值略高於處理12.2各處理物候期記錄由於今年氣溫較歷年偏高,加之秧苗粗壯,插秧第二天觀察根系,已發現根系發白,發出新根,故今年水稻並未有返青時間各處理物候期無顯著差異。物候期記錄:插秧期(返青期)5月24日,分藥期6月210,拔節期為7月6日,抽穗期為7月21日,成熟期為9月5日2.3各處理株高變化各處理株髙變

6、化如圖1。可以看出,處理2的株高略低於處理1。可見高光效栽培方式對水稻株高影響不顯著2.4各處理分藥動態在水稻生育過程中各處理分藥動態呈一單峰曲線,插秧返青以後,分藥數迅速增加,7月1日達到最大值,之後逐漸下降。處理2的分藥髙於處理1,說明水稻采用高光效栽培法能促進分2.4各處理葉面積指數、幹物質重變化各處理葉面積指數、幹物質重如表2。通過葉面積指數測定值分析可以得出,處理2的葉面積指數高於處理1,說明采用南偏西23.5°C插秧法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隨著生育進程的不斷推進幹物重不斷增加,處理2的幹物

7、質重高於處理2.5各處理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變化各處理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如表3,通過對產量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處理2的産量髙於處理1,較處理1畝增加產量為42.4kg,增產率為7.2%o處理2的穗長、穗粒數低於處理1,有效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結實率高於處理1,說明穗數、千粒重、實粒數成為本試驗處理2高產的主要因素3結論(1)髙光效栽培法葉齡值略髙於常規栽培法(2)高光效栽培法與常規栽培法物候期無差異(3)高光效栽培法株高低於常規栽培法(4)高光效栽培法可以有效促進分藥、增加葉面積指數、利於幹物質的積累(5)髙

8、光效栽培法具有一定的增産效果,增産率為7.2%參考文獻:⑴呂艷東,郭曉紅,劉麗華,李金峰,鄭桂萍;水稻的光合特性與高光效育種[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05年04期[2]張林青,馬愛京,張亞潔;高產水稻生育前期葉面積指數和群體莖藥組成及其關系的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4年03期作者簡介盧百謙(1976-)農藝師,現工作於黑龍江勝利農場農業科,從事於農技推廣及農業指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