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备战高考之物理一轮复习讲义67 动量守恒定律 新人

2013备战高考之物理一轮复习讲义67 动量守恒定律 新人

ID:42475327

大小:28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5

2013备战高考之物理一轮复习讲义67 动量守恒定律 新人_第1页
2013备战高考之物理一轮复习讲义67 动量守恒定律 新人_第2页
2013备战高考之物理一轮复习讲义67 动量守恒定律 新人_第3页
2013备战高考之物理一轮复习讲义67 动量守恒定律 新人_第4页
2013备战高考之物理一轮复习讲义67 动量守恒定律 新人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备战高考之物理一轮复习讲义67 动量守恒定律 新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备战高考之物理一轮复习讲义:67动量守恒定律(人教版)高频考点:动量守恒定律、动量与能量、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动态发布:2011山东理综卷第38题、2011新课标卷35题(2)、2011海南物理卷19题(2)、2011北京理综卷第21题命题规律:动量守恒定律、动量与能量、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是高中物理重要的知识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命题常以新情境来考查,而且经常与其他知识综合出题。单独考查的题型一般为选择题,综合其它知识考查的一般为计算题,难度中等。命题分析考查方式一动量守恒定律【命题分析】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则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高考以多种情景切

2、入,对动量守恒定律进行考查,试题难度中等。[来源:学.科.网Z.X.X.K]例1(2011山东理综卷第38题)如图所示,甲、乙两船的总质量(包括船、人和货物)分别为10m、12m,两船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速度分别为2v0、v0。为避免两船相撞,乙船上的人将一质量为m的货物沿水平方向抛向甲船,甲船上的人将货物接住,求抛出货物的最小速度。(不计水的阻力)【解析】:设乙船上的人抛出货物的最小速度大小为vmin,抛出货物后船的速度为v1,甲船上的人接到货物后船的速度为v2。由动量守恒定律得[来源:学#科#网]12m·v0=11m·v1-m·vmin,[来源:Z§xx§k.Com]

3、10m·2v0-m·vmin=11m·v2,为避免两船相撞应满足v1=v2联立解得vmin=4v0。【点评】此题考查动量守恒定律。考查方式二动量与能量【命题分析】在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相互作用的系统一定满足能量守恒定律。若相互作用后有内能产生,则产生的内能等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动量与能量密切相关。高考大多将动量与能量综合在一起考查,难度中等。例2(2011新课标卷35题(2))如图,ABC三个木块的质量均为m。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BC之间有一轻质弹簧,弹簧的两端与木块接触可不固连,将弹簧压紧到不能再压缩时用细线把BC紧连,是弹簧不能伸展,以至于BC可视

4、为一个整体,现A以初速度v0沿BC的连线方向朝B运动,与B相碰并粘合在一起,以后细线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C与A,B分离,已知C离开弹簧后的速度恰为v0,求弹簧释放的势能。[来源:Zxxk.Com]【解析】设碰后A、B和C的共同速度的大小为v,由动量守恒得3mv=mv0①设C离开弹簧时,A、B的速度大小为v1,由动量守恒得3mv=2mv1+mv0②设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从细线断开到C与弹簧分开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有(3m)v2+Ep=(2m)v12+mv02③由①②③式得弹簧所释放的势能为Ep=mv02④【点评】此题考查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例3.(2011海南物

5、理卷19题(2))一质量为2m的物体P静止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其截面如图所示。图中ab为粗糙的水平面,长度为L;bc为一光滑斜面,斜面和水平面通过与ab和bc均相切的长度可忽略的光滑圆弧连接。现有一质量为m的木块以大小为v0的水平初速度从a点向左运动,在斜面上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返回后在到达a点前与物体P相对静止。重力加速度为g。求(i)木块在ab段受到的摩擦力f;(ii)木块最后距a点的距离s。【解析】:(i)设木块和物体P共同速度为v,两物体从开始到第一次到达共同速度过程由动量和能量守恒得:①②由①②得:③(ii)由动量守恒可知,木块返回与物体P第二次达到共同速度与第一次相

6、同,对全过程由能量守恒得:④由②③④得:【点评】此题考查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考查方式三、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命题分析】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设计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实验取材广,方法涉及的知识点多,成为高考命题热点,高考试题难度中等或偏难。例4(2011北京理综卷第21题)如图2,用“碰撞试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来源:学.科.网Z.X.X.K]①试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填选项前的序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②图

7、2中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多次从斜轨上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然后,把被碰小球静止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小球从斜轨上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相撞,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填选项的符号)碰撞前、后m1的动量分别为p1与p1’,则p1:p1’=∶11;若碰撞结束时m2的动量为p2’,则p1‘:p2‘=11:实验结果说明,碰撞前、后总动量的比值为设小球平抛运动时间为t,碰撞前m1的动量为p1=45.0×10-3×44.80×10-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