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第14章《抒情歌谣集》

外国文学第14章《抒情歌谣集》

ID:42495203

大小:401.3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9-16

外国文学第14章《抒情歌谣集》_第1页
外国文学第14章《抒情歌谣集》_第2页
外国文学第14章《抒情歌谣集》_第3页
外国文学第14章《抒情歌谣集》_第4页
外国文学第14章《抒情歌谣集》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第14章《抒情歌谣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四章《抒情歌谣集》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英国坎伯兰郡(Cumbria)的考克茅斯(Cockermouth)。8岁时丧母,被送至故乡东南二三十英里处的豪克斯海德小镇上学,在那里一直待到1787年。年轻的诗人常在当地湖山之间随意徜徉。学校校长是位诗歌爱好者,对华兹华斯在诗歌方面的兴趣爱好起了很好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在豪克斯海德近10年的学生生活,对华兹华斯后来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旨趣的形成影响很大。11787—1791年,华兹华斯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期间曾去法国、瑞士和意

2、大利做徒步旅行。大学毕业后向往法国革命,在法国有过短暂居留,回到伦敦后,仍与威廉·戈德温周围的一帮激进派青年过从甚密。1793—1795年是其生平最不幸的时期,生计无着,思想苦闷。直到1795年意外获得一笔遗产后,诗人得以和妹妹一起迁居乡间,并由此结识了柯尔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1772—1834),《抒情歌谣集》(LyricalBallads,1798)即为这段友谊的结晶。21798—1799年,华兹华斯和妹妹一起去德国小住。诗人满怀乡愁,写下了《采干果》(Nutting)、《露西》(TheLucyPoems)组诗等

3、诗篇,同时开始创作自传长诗《序曲》(ThePrelude)。1802—1807年是华兹华斯创作颇丰的时期,他除了写出《孤独的收割者》(TheSolitaryReaper,1803)等名篇外,还写了通常被称为《不朽颂》(Ode:IntimationsofImmortality)的名诗《颂诗:忆幼年而悟不朽》(ImitationsofImmortalityfromRecollectionsofEarlyChildhood,1802—1804)。3长诗《序曲》于1805年完成,但直到1850年他去世后才出版。1807年之后是华兹华斯的后期创作阶段

4、,这期间的主要作品有他原计划写的总名为《隐者》(TheRecluse)的哲理长诗的第二部分《漫游》(TheExcursion,1814),第一部分就是《序曲》。诗人的晚年,想象力渐衰,但声誉日隆。1843年,华兹华斯被授予“桂冠诗人”称号。1850年4月23日,诗人去世。4一、精彩点评《抒情歌谣集》包含如下一些主题。一方面,这里有一些诗作(《荆棘》《西蒙·李》《布莱克老妇人和哈里·吉尔》),充满了对不幸、冷漠、被社会遗弃以及衰老的悲悯之情;另一方面,有些诗作(《痴童》)则涉及爱和关怀,以及对人和自然亲密和谐关系的颂赞(《致妹妹》《劝导和回答》《

5、转折》)。华兹华斯借《丁登寺旁》,这本诗集最后的一篇压轴之作,表达了记忆力在回味美景、心灵在“洞察万物的内在生命”(“seeintothelifeofthings”)方面所具有的作用。这种由自然唤起的崇高情感,在这首诗最核心的乐章(起始于“我感到”“Ihavefelt”)中得到了充分地表达,这是无法企及的。5我们可以先来看《写于早春》:……这诗里有许多华兹华斯独特的东西:朴素、清新的文字,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对花鸟的亲切感情,但又总同人联系起来———在这里就是人对人的残酷。也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华兹华斯想到了正在法国遭受杀害的他的吉伦特派的朋友

6、们,也许他还想到由于人虐待人而造成的广泛的人间不幸,诗句背后是有深切的感慨的。值得注意的是大自然在这里不是背景,而是一种使人良善和纯净的精神力量,美好事物也不只是好看,而是通过诗人“联系人的灵魂”的,因而诗人更感到“痛心万分”,因为人是如此冥顽不灵,不能吸取大自然的教益。6这个意思在集子里另一首诗《反其道》中写得更清楚,诗人直接点出了大自然施与人的恩泽。……这就更进一步提出人的理智、学问的危害了。其精神同布莱克反对理性主义是一致的,不过不借神话和宗教之助,而是出自诗人特有的自然观罢了。诗人也知道仅仅通过说理是不行的(虽说以说理为主的《反其道》并

7、不干巴巴,而是颇有诗艺的,例如韵律和形象的运用———“歪曲了事物的美丽形态,/解剖成了凶手”就是至今都有人吟咏的名句),所以他又拿自己作例,写出了大自然能在人身上起到什么作用。这也就是《抒情歌谣集》最后一首诗《丁登寺旁》的主旨。(王佐良,1997:235-238)7二、评论文章《关于英国文学的三次讲座》节选威廉姆·S.麦克科米克在关于《英国文学的三次讲座》中,对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旁》一诗作了条分缕析式的解读。他指出,自然美景和人性之美是《丁登寺旁》一诗美的源泉,而对于华兹华斯本人来说,他不是把自己融于作品之中,而是把作品融于自己的人性之中,从这

8、点来看,这才是《丁登寺旁》,乃至整个《抒情歌谣集》的魅力所在。8《丁登寺旁》最初收录于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中。诗中,华兹华斯首次显露了自己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