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ID:42583134

大小:335.85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9-18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_第1页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_第2页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_第3页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_第4页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最新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阶段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了宗法制度B.采取了分封制度C.实行了郡县制D.推行了郡国并行制【解析】“政治实体的共主”说明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国)王只是一个联盟的领袖,故选B项。【答案】B2.有史学家说: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

2、于是。”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乎段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屮【解析】由“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大都王之兄弟、甥舅”“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可知,西周强调以血缘维系政治统治,故B项正确。【答案】B3.“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而做出杰岀贡献的人物是()A.黄帝B.夏启C.秦始皇D.孝文帝【解析】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而后建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4.有学

3、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A.以官举士,择优选拔B.公开考试,平等竞争C•冲破门第,品德惟上D.自由报名,唯才是举【解析】“以官举士,择优选拔”与汉代察举制有关,故A项错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体现了科举制度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不是“品德惟上”,故C项错误;隋唐科举制并不是自由报名,是有一定限制的,故D项错误。【答案】B2.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人事B.唐朝三省

4、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解析】宋代设置枢密院执掌军权,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答案】C3.孟德斯鸠说:“中国……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A.唐朝确立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宰相制C・清朝延续明朝内阁制D.清朝设置军机处【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孟德斯鸠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所反映的中国专制主义明显加强应该是清朝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立,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故选D项。【答案】D7•“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

5、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中国被迫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发生的变化有()①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②列强获得在内地游历和传教的特权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A.②③C.①②④B.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④表述正确,①②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获得的特权。【答案】B8.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其主要依据是()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B.《资政新篇》的实施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D.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解析】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

6、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由太平天国运动最先承担,故选C项。【答案】C9.某部历史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A.—队队英国士兵在某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解析】材料关键信息“1843年上海”。A、C、D三项分别是《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割香港岛和协定关稅的体现。B项是《马关条约》签订后才有的景象,故选B项。【答案】B10•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

7、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止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屮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11.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A.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B.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解析】材料中汉族士兵听信谣言,害怕自己会在清政府的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说明士兵的反叛并非完全是接受了革命思想,而是因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