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钢社会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

冯钢社会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

ID:42623616

大小:3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9

冯钢社会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_第1页
冯钢社会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_第2页
冯钢社会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_第3页
冯钢社会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_第4页
冯钢社会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冯钢社会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冯钢:社会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在首届日本社会理论年会上的发言(一)中国社会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一切都决定了社会理论在中国就只能成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注释版”,但是,无论从西方理论的引进,还是从学界对各种社会理论的消化方式及其程度来说,似乎都无法避开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多事之秋”这样一个现实背景的关照。从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理论界,是一个完全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统领一切的意识形态领域。这种状况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是从经济理论开始并一直是由经济

2、理论引导的,尽管这种变革本身也非常曲折艰苦,但是无论如何,经济理论最终实现了突破,并在中国理论界成为唯一的不受限制的学术领域。相对而言,突破程度最小,困难最大的是历史理论,至今为至史学理论界最激进的学者也只能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边缘地带苦苦挣扎,寻觅出路。社会理论的处境并没有历史理论那么悲惨,但是也绝非经济理论如此幸运。在1979年恢复社会学以后,有相当一段时间,理论界的中心集中于“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虽然在当时这种讨论还只是想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划出一些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但是,现在看来,这种讨论已经预示着社会学

3、在以后的发展中“悬置”社会理论的倾向。应该指出的是,经过几十年教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在这时的境遇已经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理论大相径庭,甚至连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理论都被排除在这种教条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外,人们从各种各样的“教程”、“导读”、“原理”中所能知道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仅仅只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社会学在恢复之初就有意识地“悬置”这种教条化的社会理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问题是,社会学的这种“恢复”事实上意味着它与社会理论的分离,同时也意味着与社会理论背

4、后的社会哲学传统的绝裂。尽管当时最早的一批从事社会学恢复工作的学者,大多是从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转行”过来的,但正是由于这种“转行”带有明确的“脱离理论”的意向──如同经济学的转向本身就意味着与“劳动价值理论”以及“政治经济学”的脱钓一样──,因此,社会学“去理论化”特征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基础。无可否认,中国社会学恢复之际的这种特征,与当时经济改革和谋求发展的社会大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从最初登陆中国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其对整个中国社会学理论的牵引力上就能略见一斑。以帕森斯的“模式变量”为基本参照的社会现代化模式和以罗

5、斯托的“经济发展模型”,乃至英格尔斯的“人的现代化理论”,一夜之间成为了当时的“显学”。紧随其后的是各种各样的“政治发展理论”、“文化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迟发展理论”、“外发展理论”裹携着一大堆没有经过任何理论反思的概念蜂拥而至,迅速造成了一个亢奋的“理论繁荣”时期。当然,经济发展作为改革先导其本身并不意味着对社会发展以及相关理论探讨的制约,但是在一个理论禁区依然覆盖着绝大多数学术领域的国度中,几乎一切关于社会变迁可能的解释都被化约为经济基础的演变过程,这势必造成社会理论再度落入教条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旧套路之中,

6、而操作这一套路的“行家里手”自然不可能是那些恢复不久的社会学的新手。中国社会学恢复之际国内几乎没有任何专业师资,更无从谈及理论工作者。于是,在费孝通先生的极力邀请下,国外一些社会学家来到北大、南开等院校开设课程和举办讲座,日本的富永建一教授也在其列。但是,由于费老本人的理论偏好和来华授课的社会学家相对集中于结构-功能学派,中国国内改革后培养的第一代社会学力量接受的几乎都是“帕森斯化”了的社会学理论。这对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国外从60年代开始就对“美国化”或“帕森斯化”的社会学理论展开了抨击,到70-80年代已

7、经出现了一些欧洲风格的社会理论,但这些对正处于恢复期的中国社会学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新一代社会学人出现时,才开始接触到像哈贝马斯、吉登斯以及布厄迪尔、福科等人的作品以及后现代理论。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以及一批海外留学生从国外学成归来。不过新的社会理论的引进并没有更多地改变原先的状态,相反,对欧洲社会理论的教条化倾向是近年来社会理论遭遇的新的危机。                (二)由于美国社会学长期占据社会学主导地位以及中国社会学从一开始就特有的“恢复经历”,帕森斯学派对中国社会学的理

8、和实践论的影响至关重大。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倾向通过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固有的先天不足始终主导着中国社会学不甚健康的发展。然而,中国学界对这种实证主义色彩强烈的社会学批判却并非一种源于自觉的需要,而是以同样被动的“发现西方社会学的危机”以满足理论发展的需要。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关于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